“师范热”降温,教育类毕业生的未来路在何方
20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
《报告》援引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该团队曾用模型预测了2020年到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会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高峰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根据该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其中,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需求量先短缺后过剩。
●多地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
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首次跌破千万,减少至956万人。该变化将对教育行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学龄儿童数量的下降,意味着我国教育行业即将面临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教育部门需要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教育类专业的供给,确保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师培养的引导,确保教师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以应对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挑战。
2023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布2023年新疆专升本各院校招生计划,缩减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教育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小学教育专业总招生人数缩减60人,学前教育专业总招生人数缩减11人。新疆师范类专业报考的热门院校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在小学教育专业分别缩招75人、56人,伊犁师范大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缩招10人。
2023年7月初,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严格控制教育学专业新增布點,明确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
2023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及的21个从严控制新设专业中,就包括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并指出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同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在《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到将调整优化师范教育相关专业布局。
2023年11月,河北省教育厅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24年高职单招计划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分开编列。招生计划由院校自主申报,申报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本校2023年度专科(高职)招生总计划的70%,其中师范类、医学类(护理、医技类专业除外)、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并要逐年缩减。
●师范生的另类出路
新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必将使教育行业面临较大冲击,教师群体也会受到影响,可能迎来缩减编制、优胜劣汰的改革浪潮,那么,未来想从事教师工作,还有哪些值得努力的方向?
·吃准乡镇教师这一“铁饭碗”
近年来,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取消教师编制,改为采用参聘制的方式来聘用教师。如厦门在202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就宣布取消教师编制,改由与教师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聘用。这一转变不仅将导致一线城市教师工资减少,还使得原本有报考教师编制意愿的学生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选择。随着城市地区教职竞争越来越“卷”,未来城市的教师编制可能会逐渐消失,而乡镇地区由于教师缺口较大,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可能会继续保留编制。如果想成为一名“带编”教师,乡镇也许是比较不错的就业选择。
·积极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患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等的儿童或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国家对残障人士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发重视,如202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我国首个孤独症儿童教育(师范)专业。目前特殊教育行业呈现出招生冷、就业热的景象,且特殊教育就业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配备较好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薪资待遇也较为可观,相对城市的普通中小学校而言,特殊教育机构的竞争压力小,入编更加容易,适合想要留在大城市从事教职工作的师范生。其主要入编方向有特殊教育专门学校、特殊教育综合学校、公办性质的特殊儿童康复公益机构、残联等。
·尝试成为“网红教师”
网络直播的兴起,使“网红教师”成了教师转型的全新赛道,铺天盖地的“知识付费”浪潮,使不少教师投身“互联网+教育”平台,通过自媒体自主创业,在社交平台直播授课,利用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为学生和家长分享干货、答疑解惑,以此吸引广大潜在用户,打造经营私域流量,并依靠流量变现。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直播要求教师的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更强,除了上课,还得会唱歌、说热门段子、懂动漫……“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使尽浑身解数留住学生。
●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几种途径
由于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较高、待遇较好,加之工作稳定,假期时间长,尽管近几年教育行业对人才的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