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500字.pdf
文件大小:177.1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4.04千字
文档摘要

2023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500字

培根随笔是一部富含哲理的随笔,我们从他的随笔中悟出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

些关于培根随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随笔读后感1

读培根的《谈天性》却震撼了我,对人的天性的剖析深入人心,令我浮想联翩,随

着历史的推移,在历史中回忆起了人的本性。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是刘备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天性;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为了城池,为了胜利,不惜用阴谋,这是他狡诈,为了达到目

的不择手段的天性;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是他艺高胆大,狂妄自大的天性;张飞死于

内奸的刺杀,这是他脾气火爆、爱喝酒的天性;诸葛亮神机妙算,火烧赤壁、草船

借箭,这是他聪明智慧的天性。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刘禅,却一再失败,这

是刘禅好玩、胸无大志的天性。

这些人都因为自己的天性而成就了大事业,或者死于非命。

清朝末年,皇帝软弱无能,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时,实行了海禁政策,闭关自守,

殊不知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最终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落为帝国主义

的殖民地。这是统治阶级狂妄自大

不愿面对现实、软弱无能的天性。

近代,孙中山建立国民党,却被北洋军阀抢走了政权,这是旧中国软弱无能的天

性。随后,蒋介石篡位,掌控了国民党,这是对权利的渴望。蒋介石又发到四一二

政变,大肆屠杀爱国军民,这是视人命为草芥的残忍的天性。而张学良和杨虎城发

动的西安事变,正体现了国人正义、渴望和平的天性。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在发展,贪官在进步。以前是公家的粮食私家吃,现在是走

私、黑社会、情妇横出、巨额受贿。这都是贪婪、犯贱、没有责任感的天性。

培根随笔读后感2

昨日趁着阳光慵懒,倚在大树旁,绿荫掩着脸庞,指尖轻抚书页,《论青年与老

年》自顾呢喃:我的青年时光是否也会转瞬成为老年,两鬓斑白?

《论青年与老年》这新颖的标题让我为之深深触动,青年与老年似乎是两盏截然不

同的灯,一个闪着强烈而火热的白光,另一个却泛着淡雅柔软的暗光;一个让人活

泼,一个让人沉稳。青年与老年正是如此,两个不同的时期,两个不同的观念。

青年必要变为老年,而老年也曾是青年,看似相互对立的两个时期,其实他们都经

历过那段岁月,但岁月沉淀下来的并不是青年的创新而是老年的守旧。青年也好,

老年也罢,他们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该反驳任何一个,我们要渴求他们

宝贵的特点,要将他们慢慢磨合,最后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不必感慨青年时没有老者们的成熟与稳重,而老者们也不必在年老之时驳回青

年们的一腔热血与炙热情感,只因要相信青年是你早期的的模样,老年是你被塑的

样子。你们必定不要成为敌人,因为你们万万不可仇恨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青年

与老年应成朋友,若还不是,那只是尚未互相了解与汲取罢。

阳光散去,飒飒风声吹得满树叶落,合上书,“青年时我处处碰壁,老年时我怨恨

自己,当然,那不是我想要的。”

青年是能量,老年是方向。

培根随笔读后感3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翻开他的《培根随笔》第一印象便是文

章短小精炼。

五十八篇随笔,篇篇语言简短凝练,最长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多个字,就像他自己在

《谈快捷》里说的“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

样。”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

叶,肤浅的花饰。”这样的简洁在他的文章中便可以看出。短短的五十八篇随笔,

却包括了为人、处事、治国、艺术、情感、德行……诸多内容,且要每篇都能与人

或国家的利害扯上关系。每一篇都如小说一般布局、结构严谨,却又像诗一般圆滑

凝练,精短隽永。也难怪大诗人雪莱会称赞: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

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

他在官场几经浮尘,历经大风大浪,饱受世态炎凉,阅历丰富,思想敏锐,他笔下

的文字发人深省,篇篇名言警句层出不穷。“德行犹宝石,镶嵌在最素净处最佳。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

芬芳”用短小的句子讲清了道理,适当摒弃了空洞,肤浅,聒噪,使句句深刻,深

入人心。他并没有像一般的随笔一样,文字悠闲,幽默,闲适,田园清新风扑面而

来,而是犹如聆听一位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的长辈的教诲,这不是普通的随笔,也

不是故意卖弄的文字游戏,而是饱阅人世百态后的的喟叹,来自长者的警告。有趣

的是,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有些相似于中国的法家,且大有法家之气度。

虽然文中不难看出培根明显的贵族立场,利己之心,热衷于权力,做官的野心,但

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重要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4

财富,被培根称之为“德行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