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吕氏春秋察今》测试题带答案.pdf
文件大小:92.2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68千字
文档摘要

《吕氏春秋?察今》测试题带答案

1.题目:《吕氏春秋?察今》是哪位历史人物组织创作的?

-答案:吕不韦。

2.题目:《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制订法令制度必须考察当今的实际情况。

3.题目:“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中的“上”指的是谁?

-答案:帝王、国君。

4.题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中的“贤”是什么意思?

-答案:善,好。

5.题目:“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中的“经”如何解释?

-答案:经过,经由。

6.题目:“人或益之,人或损之”中的“或”指的是什么?

-答案:有的人,代词。

7.题目:“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

8.题目:“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中的“要”如何解释?

-答案:切要,切合,适合。

9.题目:“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中的两个“法”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案:前一个“法”是动词,取法,仿效;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制度。

10.题目:“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从人出发。

11.题目:“察今则可以知古”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体现了通过明察当今的实际可以推知古代立法的根据的思想。

12.题目:“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中的“以近知远”如何解释?

-答案:根据近的推知远的。

13.题目:“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中的“阴”指的是什么?

-答案:日月照射的阴影。

14.题目:“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是一个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举例论证。

15.题目:“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体现了什么逻辑?

-答案:通过部分推断整体的逻辑。

16.题目:“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中的“表”是什么意思?

-答案:标记,标志。

17.题目:“澭水暴益,荆人弗知”中的“益”如何解释?

-答案:水满外流,此指涨水。

18.题目:“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中的“向”是什么意思?

-答案:先前,时间副词。

19.题目:“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是一个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类比论证。

20.题目:“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答案:强调了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21.题目:“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中的“亏”通什么字?

-答案:通“诡”,差异。

22.题目:“悖乱不可以持国”中的“悖”是什么意思?

-答案:背谬,行不通。

23.题目:下列哪一项不是《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观点?

-A.事物的发展要立足于时空中运动的物质。

-B.意识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情况,应当随着时代和环境而变化。

-C.现存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一直保持着其合理性。

-D.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理论也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答案:C。

24.题目:“故治国无法则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

25.题目:“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答案:强调了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变

化而变化。

26.题目:下列句子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吕氏春秋?察今》的中心思想?

-A.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B.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C.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D.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答案:D。

27.题目:“有道之士,谓明白事理的人”这句话中“有道之士”指的是什么?

-答案:明白事理的人。

28.题目:“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中的“命”如何解释?

-答案:命令,法令。

29.题目:“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中的“尚犹”是什么意思?

-答案:还是,同义副词连用。

30.题目:“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中的“任”如何解释?

-答案:处理。

31.题目:下列哪一项不是《吕氏春秋?察今》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A.正反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