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测试题带答案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这句话体现
了士的哪种品质?
答案:体现了士在危难时勇于献身,面对利益时考虑道义,祭祀时怀有敬意,居丧
时怀有哀痛的高尚品质。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这句话中“焉能为有?
焉能为亡?”是什么意思?
答案:哪里能算是有?哪里能算是无?
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答案:君子应该尊重贤能的人,包容众人,嘉奖善良的人,怜悯没有能力的人。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句话中“致
远恐泥”如何解释?
答案:恐怕会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做它。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学习方法?
答案:每天知道自己以前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以前所已学会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中“笃志”是什么意思?
答案:志向坚定。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句话中“肆”指的是什么?
答案:作坊。
8.“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句话描述了君子的哪三种
变化?
答案:君子在外人看来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庄严可畏;靠近他来,温和可亲;
听他说话,严厉不苟。
9.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
谤己也。”这句话中“厉己”如何解释?
答案:把(自己的劝谏)看作是对自己的伤害。
10.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这句话中“闲”指的是什么?
答案:界限、法度。
11.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
之何?”这句话中子游对子夏的门人有什么评价?
答案: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水扫地、招待客人、进退礼节的这些事是可
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的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12.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这句话中
子夏对子游的反驳说明了什么?
答案:子夏听到这些话,说:“咳,子游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呢?哪些
后传授呢?假如一样一样的传授,样样依照次序,那么知识技艺哪里能穷尽呢?
13.“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之道的
什么特点?
答案:君子的学问之道,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14.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这句话中的“自致”是什么意思?
答案:自己使自己成功。
15.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句话反映了曾
子怎样的政治观点?
答案: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散了。如果掌握了他们犯事的真凭实据
,就应当可怜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16.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这句话中子贡如何为纣王辩护?
答案:子贡说:“纣的不好,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不愿意处在别人之下
,天下所有的坏事都归到他的身上。”
1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
话中子贡以什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
,人们都仰望着他。”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君子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
够正视并改正错误。
18.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这句话中“焉学”如何解释?
答案:在哪里学的?
19.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案:贤人了解了大的方面,不贤的人了解小的方面。没有一个人不学习文武二帝
的道理的。
20.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观念
?
答案: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能。”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有
些人对孔子和弟子关系的误解,认为弟子有可能超过老师。
21.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这句话中“慎”如
何理解?
答案:说话不能不谨慎。
22.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这句话如
何解释?
答案:如果夫子得到一个国家去治理,就能做到让百姓立于礼,百姓就立于礼;引
导百姓走正道,百姓就跟着走正道;安抚百姓,百姓就来归服;动员百姓,百姓就
和衷共济。
2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