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测试题带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______。
答案: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______。
答案:尺寸之地
3.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__。
答案: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4.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__。
答案:始速祸焉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
答案: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
答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
答案: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六国互丧,______?
答案:率赂秦耶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
答案:洎牧以谗诛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
答案: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侵之愈急。
答案:奉之弥繁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
答案: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以趋于亡。
答案:日削月割
14.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抱薪救火(xīn)B.如弃草芥(jiè)C.
洎牧以谗诛(qì)D.当秦相较(dāng))
答案:B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破灭之道也(道路)B.胜负之数
(天数,命运)C.思厥先祖父(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至于))
答案:A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古
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
至于;今义:表让步的连词)C.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D.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
答案:D
1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地事秦(侍奉);吾得兄
事之(对待)B.日削月割(一天天);不能独完(完整)C.义不赂秦(名词作动
词,坚守道义);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D.以事秦之心(用);
举以予人(来))
答案:D
18.下列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
答案:B
19.下列加点字“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获得)B.此言得之(得到)C.诚不得已(能够)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得到))
答案:D
20.下列加点字“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B.秦以
攻取之外(凭借)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把)D.洎牧以谗诛(按照))
答案:D
21.下列加点字“势”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优势)B.其势弱于秦(势力)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形势)D.而犹有可
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势力))
答案:D
2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此言得之;未得与项羽相见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若属皆且为所虏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独爱菊D.
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答案:B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