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捕捉景物,学会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运用所学的方法写出生动的环境描写片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取景”和“绘景”的具体方法
难点:将方法内化,灵活、综合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表达
即兴创作: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清晨走进校园的画面,用语言描绘你‘看到’‘听到’‘闻到’的景象,限时1分钟自由表达”。
分享交流:邀请3-4名学生分享即兴描绘内容,教师简要记录关键词(如“鸟鸣”“露水”“晨读声”等)。
对比引入:展示《社戏》中“月夜行船”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同样是自然环境描写,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与我们刚刚描绘的校园有何不同?他是如何让文字更生动、更有感染力的?”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自然环境描写方法的主题。
二、探究:析法——学习描写之道
(一)第一步:用心取景
任务一:寻景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重点:月夜行船、看戏途中、归航段落),找出精彩的环境描写,圈出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自然景物或元素?(如:月色、豆麦、河流、山、渔火、水草、戏台、航船、小伙伴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社戏》
任务二:归位
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景物或元素,尝试归类,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表格。
维度
内容举例
(《社戏》原文摘录或概括)
作用或效果
天(天空气象)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朦胧、静谧)?
地(地面景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碧绿的豆麦田地
绘环境,展现地域特色
时(时间季节)
夏夜;月夜
点明时间,渲染特定情调
景(核心意象)
渔火;几点火;戏台;航船;松柏林
构成画面主体,聚焦细节
人(人物互动)
小伙伴划船、说笑;看戏的村民
融入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生总结,提炼方法:“用心取景”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环境。抬头看“天”(天气、天体、云彩),低头看“地”(地貌、植被、水面),留意“时”(季节、时辰、气候),聚焦具体的“景”(突出的、有特色的景物),别忘了融入“人”(人在环境中的活动、感受)。这样取景,画面才丰富立体。
小贴士:取景要像摄影——广角(天地)+特写(景)+故事感(时人)
(二)第二步:动手描绘
任务三:品读聚焦月夜行船经典段落(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小组合作,寻找作者运用了哪些感官进行描绘?找出具体词句。
任务四:归类
引导学生将找到的词句归类到“光、风、色、味、声”五种感官描写中,完成表格。
感官维度
原文例句或概括
效果赏析
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火(渔火)
朦胧柔和的光线,勾勒出远山的轮廓和闪烁的渔火,营造静谧、梦幻感。
风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扑面”写出风的触感,带来清凉。
色
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碧绿”写田野生机,“淡黑”绘远山轮廓,色彩对比鲜明。
味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清香”写嗅觉,描绘出夏夜田野、水边特有的清新气息。
声
歌吹;横笛,宛转,悠扬;说笑
“宛转,悠扬”写笛声的美妙,“说笑”写人的声音,动静结合,充满生机与愉悦。?
?师生总结,提炼方法:“动手描绘”就是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表达。用“光”写视觉的明暗色彩,用“风”写触觉的冷暖流动,用“色”写视觉的斑斓,用“味”写嗅觉的芬芳或气息,用“声”写听觉的韵律。多感官并用,文字才能让读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