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外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文件大小:16.55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66千字
文档摘要

复习题:

1.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中,“匏”类乐器指的是笙。

2.《广陵散》是嵇康的代表作。

3.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作曲家是海顿。

4.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是《乐书》。

5.巴洛克时期代表作曲家有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

6.黄自创作的作品有《长恨歌》《玫瑰三愿》《旗正飘飘》等。

7.20世纪西方“十二音体系”的创始人是勋伯格。

8.中国唐代宫廷音乐机构“教坊”主要负责宴乐表演。

9.歌剧《茶花女》的作曲家是威尔第。

10.中国近代“学堂乐歌”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沈心工。

11.属于巴赫的作品有《马太受难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

12.中国传统音乐记谱法包括有工尺谱、减字谱。

13.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征有1、强调个人情感表达2、标题音乐兴起。

14.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式的有木卡姆、长调、花儿等。

15.20世纪中国音乐家萧友梅的贡献有创办上海国立音专和创作艺术歌曲《问》。

16.《乐记》是中国最早的儒家音乐理论著作。

17.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首次在交响乐中加入人声合唱。

18.古琴曲《流水》曾随旅行者号探测器进入太空。

19.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德彪西。

20.明代朱载堉提出了“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理论。

21.西方第一部歌剧是《达芙妮》。

22.中国近代“国乐改进社”的发起人是刘天华_。

23.德彪西的代表作《大海》属于印象主义风格。

24.唐代宫廷燕乐中,来自西域的“龟兹乐”是重要组成部分。

25.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属于中国战国时期。

26,《学堂乐歌》:学堂乐歌主要产生于20世纪初期,其中大部分是填词歌曲。起初,留学生们主要采用日本和欧美学校的歌曲或流行歌调,配上新词来创作乐歌。使用中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相对较少,而自主作曲的乐歌则更为稀少。我国的学校音乐课,始于《学堂乐歌》,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05年以后,在学校设立乐歌课,开展唱歌活动梁启超先生关于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的倡议,不仅体现了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也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转型和发展紧密相连。

他明确指出“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这表明梁启超将音乐教育视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前瞻性,因为传统教育体系中往往忽视艺术教育,而梁启超的提倡有助于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他鼓励音乐创作与创新:梁启超提到“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这反映出他对本土音乐创作能力的重视和鼓励。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自主的音乐创作能力,不仅是文化上的缺失,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不足。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新式学堂的兴起,音乐教育也开始从传统的宫廷、宗教和民间形式向学校教育体系内整合。认为“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这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塑造国民精神、提升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激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团队合作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梁启超看来,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六、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跨越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宏大的结构规模、创新的和声与旋律处理而著称。以下通过几部具体作品来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点(选三个)。

1.《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之一,特别是其第四乐章“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部交响曲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音乐史上首次将合唱引入交响乐中,打破了传统交响乐的界限。第四乐章采用了席勒的诗《欢乐颂》作为歌词,通过音乐表达了人类团结、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展现了贝多芬超越个人痛苦、追求人类普遍情感表达的艺术追求。在创作技法上,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复调手法,使各个声部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宏伟而和谐的音响效果,展现了其高超的作曲技艺。

2.《月光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