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ppt
文件大小:9.6 MB
总页数:112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1.91万字
文档摘要

(1)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林木中,杨树种间杂交容易,杂种优势明显,可以建成大量的F1代或F2代分离群体,由于这些优点,杨树指纹图谱绘制、遗传图谱构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美国Minnesota大学的Liu等(1993)利用分子标记构建了首张杨树遗传图谱,他们以美洲山杨(P.tremuloidesMichx)5个全同胞家系为材料,利用RFLP标记和等位酶标记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张杨树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了54个RFLP标记和3个等位酶标记,形成14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约664cM;。第63页,共1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199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Bradshaw等(1995)研究小组年发表了一张具有较高密度而且比较完善的杨树图谱,他们利用毛果杨(P.trichocarpa)×美洲黑杨(P.deltoides)的F2群体,采用三种不同的分子标记共获得343个标记,其中有111个RAPD标记,215个RFLP标记,17个STS标记,通过连锁分析有312个标记分属于35个不同的连锁群(对),其中19个较大的连锁群覆盖了基因组总长约1261cM,估计杨树基因组长2400~2800cM。Bradshaw的工作在杨树图谱构建方面建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了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世界上其它研究小组亦纷纷开展了杨树图谱的构建工作第64页,共1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我国的一些研究单位业已在遗传图谱的构建中取得进展,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利用RAPD标记,构建了美洲黑杨×欧美杨(P.euramericana)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作图群体大小为92个,通过对1040个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的重复筛选,共选出127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的随机扩增。这127个引物产生229个多态位点,通过多点连锁分析,形成19个连锁群及6个三连体和14个连锁对。在19个连锁群构成的图谱中含标记129个,总图距为1914.2cM。覆盖杨树基因组约73.62%,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84cM。该研究获得了中等密度的美洲黑杨×欧美杨的一个连锁框架。第65页,共1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林木基因的定位A:质量性状质量性状通常是由单个和几个基因控制,由于这些性状只受单基因控制,所以利用分子标记来定位,识辨目标基因,及对目标性状的植株进行直观的选择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寻找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即可。连锁的紧密程度越高,结果越可靠。杨树抗锈病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较大,美国的Newcombe等(1996),和Villar等(1996)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对美洲黑杨的抗锈病基因进行了研究,共发现8个与抗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包括1个RFLP标记,1个PCR标记,3个RAPD标记及3个AFLP标记,这些标记在研究杨树的抗病基因定位及抗病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的分布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66页,共1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林木基因的定位A:质量性状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segregationanalysis,BSA)比较适用于林木基因定位。其原理是将分离群体中的个体依据研究的目标性状,如抗病、感病分成两组,在每一组群中将各个体DNA等量混合,形成两个DNA混合池,如抗病池和感病池。由于分组时仅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因此两个DNA混合池之间理论上就应主要在目标基因区段存有差异,运用BSA法进行基因定位时,除要考虑分离群体中个体的表现型与其基因型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多态性标记与目标基因间的距离不可太远,构成近等基因池的株数要适中。Devey等(1996)就是利用BSA法研究获得与抗松疱锈病相距5cM以下的6个RAPD标记。第67页,共11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林木基因的定位B:数量性状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和育种中的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数量性状基因定位(quantitativetraillocus),简称QTL定位。所谓QTL定位,是阐明控制有关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数目,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其各自效应和联合效应的遗传图。要准确地定位QTL,就必须建立起详尽的含各种标记的QTL图谱,标记越多,就越有可能准确地估计QTL的位置,这样也就可以系统地在整个植物基因组中寻找与QTL有关的标记。目前QTL定位的方法主要包括:单一标记定位法、区间作图法和复合区间作图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在理论上可逐步建立数量性状遗传的分子基础,推进分子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学科交叉和发展,在实践上可使林木育种从表型选择逐步过渡到基因型选择,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第68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