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福寿螺防治技术明白纸》.docx
文件大小:124.2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3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1

“福寿螺”防治技术明白纸

“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繁殖力强、扩散快速、危害作物、传播疾病等特点。农业生产中主要危害水稻、莲藕、茭白等作物,啃咬水稻主蘖、分蘖及叶片,从而导致减产,还可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县雷池镇、杨湾镇等地有不同程度发生并有扩散蔓延的趋势。每年5-8月是“福寿螺”繁殖盛期,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科学指导,认真做好“福寿螺”的防控工作。现将“福寿螺”识别与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一、“福寿螺”形态识别

(一)成螺“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组成。稻田发生的“福寿螺”贝壳外观与本地田螺相似。具一螺旋状的螺壳,贝壳大、壳薄脆易破,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但多为深黄褐色,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螺壳右旋、螺旋部不发达,螺层一般为6层,第一螺层比田螺大而且扁,形似苹果,故又名苹果螺。螺口为卵圆形,覆有角质厣(yǎn)保护。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具触角2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1只眼点。螺体左边具1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螺贝壳厚,壳高7厘米。

(二)幼螺幼螺外形和成螺相似,贝壳薄,初生幼螺贝壳半透明,可见其中红色内脏。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三)卵“福寿螺”的卵成块地产在高出水线10~30厘米卵圆形,直径2毫米,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初产时粉红色至鲜红色。卵块椭圆形,大小不一,卵粒排列整齐,每个卵块有数10粒至上千粒不等的卵粒。初产卵粒粉红色,有“福寿螺”母体分泌的黏液黏结成卵块并附着在支撑物表面,卵粒易于分离,后黏液逐渐干燥,卵粒颜色变浅,近孵化时近灰白色,卵粒难于分离。

二、“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

“福寿螺”是淡水螺类,体内有鳃有肺,具有水陆两栖性。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一生经历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每年3—11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30摄氏度。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

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200~1000粒。喜栖息于土壤肥沃、有水生植物生长且流水缓慢的淡水水体如河流、池塘、沟渠以及各类水田中。适生温度范围约0-40摄氏度,在25~30摄氏度的水温条件下最活跃。抵御干旱能力强,可钻入泥土中,紧闭魇甲,进入休眠状态长达3-6个月。食性杂,但更喜食高等植物。主要随水流进行扩散,也可以通过人

为携带、自己爬行的方式进行扩散。

三、防控策略

“福寿螺”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防治区域上重点治理灌溉沟渠、上游有发生的藕塘、茭白田、水库等螺源地;防治适期上,重点防治水稻播种至移栽期的越冬代成螺和第一代产卵前的螺,压低二代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防治技术上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四、防治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春耕前清理发生区鱼塘、藕塘、茭白田和稻田灌溉渠的淤泥、杂草以及其中的“福寿螺”,将越冬螺源带离塘渠集中暴晒、碾碎或挖坑深埋。

(二)物理防治。1.人工捕杀成螺。晒田时在出入水口和秧田沟内,早晨和下午人工捡拾大螺,集中杀灭。2.安装纱网拦截。“福寿螺”危害区,在稻田灌溉渠主渠入口、支渠入口和稻田进水口分别安装孔径为20毫米、10毫米、4.75毫米的三级砂网,砂网以木框或铁框固定并使其超过水面20~50厘米,每2~3天捞取纱网前阻挡的“福寿螺”群集中杀灭。在发生区下游的潜在发生区,在稻田灌溉主渠入口安装孔径为20毫米、10毫米的二级铁砂网,安装间距5~10米。3.人工捡拾或诱杀卵块。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的春季产卵高峰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田间、沟渠边卵块,带离稻田喂养鸭子或压碎杀灭。春耕灌水后,在稻田插100~150厘米高竹片(或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上面集中产卵,每2~3天集中摘除卵块喂鸭或碾碎杀灭。在进排水口50厘米处、低洼田角、稻田排水沟、距田埂50厘米内的田边及低洼田块密插,田块中央稀插;稻渔种养的稻田在田边养殖沟内密插。扦插数量以每亩30~50根为宜。

(三)生物防治。在水稻移栽返青后至水稻孕穗末期,放鸭灭螺。

(四)化学防治。1.防治适期和指标。在秧苗2叶1心和移栽两个关键期,田内平均有螺达2~3头/㎡时,采用药剂防治。2.防治药剂。可选用四聚乙醛、杀螺胺、杀螺胺乙醇胺盐等有效成分的杀螺剂。3.防治方法。采用毒土法或喷雾法两种方式进行施药,田间水深1~3厘米保持7天。

五、注意事项。

1.选用化学药物需符合相应标准,注意科学安全用药,严格按推荐剂量使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