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与学习目标:为何要关注这段历史?演讲人
01课程定位与学习目标:为何要关注这段历史?02政权更迭与民族分布: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脉络03民族关系的互动:冲突、和议与交融的三重变奏04社会变化的全景: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转型05历史启示:从“多元”到“一体”的文明密码目录
2025七年级下册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
各位同学,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本,目光落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章节时,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既有中原王朝的文治风华,也有北方民族的金戈铁马;既有战火中的冲突碰撞,也有和议后的交融共生。今天,我们将共同走进这段“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历史进程,用历史的眼光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生长的。
01课程定位与学习目标:为何要关注这段历史?
课程定位与学习目标:为何要关注这段历史?1.1历史坐标: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从时间线看,辽宋夏金元(916年契丹建国-1368年元朝灭亡)横跨450余年,上接隋唐大一统,下启明清帝国。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在于:中原王朝(北宋、南宋)与多个边疆民族政权(辽、西夏、金、蒙古)长期并立,打破了传统“华夷对立”的认知框架;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市民社会兴起、科技文化攀上高峰,为后世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层基础。
2核心目标:三维素养的培养?知识目标:掌握辽宋夏金元政权更迭的基本脉络,理解民族关系“冲突-和议-交融”的动态特征,归纳社会变化在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中的具体表现。?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辽、北宋、西夏并立图》《元朝疆域图》等史料,提升时空定位能力;通过对比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事件,培养历史解释能力。?情感目标:感受“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认同“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02政权更迭与民族分布: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脉络
1政权更迭的“变”与“不变”若将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比作一场“历史接力赛”,我们会发现两条清晰的主线:
1政权更迭的“变”与“不变”1.1主线一:中原王朝的“守”与“退”?北宋(960-1127):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以“重文轻武”为治国方针,虽实现局部统一(结束五代十国分裂),但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与辽、西夏形成“三国鼎立”。
?南宋(1127-1279):靖康之变后,赵构南渡建立,偏安江南,与金长期对峙;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政权更迭的“变”与“不变”1.2主线二:边疆民族的“兴”与“进辽(916-1125):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创制契丹文字,吸收汉法,是首个与中原王朝“南北并立”的游牧帝国。?金(1115-1234):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成为北方新霸主;后期受蒙古威胁,1234年在蒙宋夹击下灭亡。?西夏(1038-1227):党项族李元昊建立,以“依辽和宋”为外交策略,控制丝绸之路要道,经济文化兼具农耕与游牧特色。?元(1271-1368):蒙古族忽必烈建立,1279年完成大一统,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首次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1政权更迭的“变”与“不变”1.2主线二:边疆民族的“兴”与“进”2.1.3空间格局的演变:从“多极并立”到“天下一家”
观察《辽、北宋、西夏并立图》与《元朝疆域图》的对比,我们会发现:
?前期:政权边界犬牙交错,如北宋与辽以白沟河为界,北宋与西夏以横山-天都山为界,形成“各有分土”的局面。
?后期:元朝通过行省制度、驿站网络、民族政策(如“四等人制”虽有局限,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流动),将此前并立的政权纳入同一行政体系,为“多元一体”的国家结构奠定基础。
03民族关系的互动:冲突、和议与交融的三重变奏
1战争:冲突背后的“碰撞与觉醒”提到辽宋夏金元的民族关系,许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战争——宋辽的高粱河之战、宋夏的好水川之战、宋金的郾城之战……这些战争确实带有破坏性:
?经济上,战争导致“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续资治通鉴长编》),民生凋敝;
?文化上,战火曾焚毁大量典籍,如靖康之变时,金军掳走北宋“三馆秘阁”的藏书,造成文化损失。
但换个角度看,战争也成为民族间相互认知的“催化剂”:
?北宋在与辽的战争中,逐渐认识到契丹“并非茹毛饮血之辈”,而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的成熟政权;
?西夏在与宋的战争中,学会了中原的筑城技术、农业灌溉,甚至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