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文件大小:14.2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0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6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第一教时教学预案

崔张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根本一致,整堂课充分表达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气氛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穿,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成心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内容总结

〔1〕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2〕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3〕?爬山虎的脚?第一教时教学预案

崔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