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易水送别教学课件.ppt
文件大小:4.09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1.88万字
文档摘要

《易水送别》教学课件欢迎各位来到《易水送别》的学习之旅。这首唐代骆宾王创作的经典诗作,描绘了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我们将通过这套教学课件,深入了解诗歌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教学目标掌握《易水送别》诗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表达理解历史背景与典故把握荆轲刺秦故事及时代背景培养朗读和鉴赏能力提升古诗文欣赏与表达能力引导思考忠诚与别离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骆宾王文学地位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诗歌风格文采风流,诗多慷慨悲壮,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当时及后世文人推崇。历史评价骆宾王天资聪颖,幼年成名,其诗篇风格多变,融合了建安风骨与齐梁绮靡,开创了唐诗新风貌。

作者代表作《在狱咏蝉》骆宾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蝉喻己,抒发身陷囹圄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深远,比喻贴切,表达了诗人对不公命运的抗议和对自由的渴望。《易水送别》借古讽今之作,通过描写荆轲刺秦的壮举,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主义精神的崇敬和对现实的思考。诗风慷慨悲壮,意蕴深厚。其他诗作如《帝京篇》《从军行》等,风格多变,既有慷慨豪迈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展现了骆宾王丰富的创作才华和情感世界。

骆宾王生平大事早年天资聪颖骆宾王出身寒微,但自幼聪慧过人。传说七岁时作《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展现非凡才华。文学成就青年时期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文创作丰富,风格独特,在唐初文坛有重要影响。政治生涯曾任朝中小官,后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徐敬业起义,成为政治斗争的参与者,表现出其不畏权势的刚直性格。晚年遭遇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捕入狱,一说流亡隐居。其人生结局如其诗作一般,充满悲壮色彩和历史的沧桑感。

走进《易水送别》创作背景骆宾王创作《易水送别》的确切时间不详,但学界普遍认为这首诗与他的政治生涯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他借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抒发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参与反武则天起义前后,是其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艺术表达。诗歌影响《易水送别》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借古咏今,融合了历史记忆与现实感悟。诗中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成为后世文人常引用的名句,表达怀古伤今之情。这首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魅力,在宋代及以后广为流传。《易水送别》不仅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更是诗人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结晶。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顾与思考,骆宾王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敬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使这首简短的诗作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诗题释义易水地名考易水,古代河流名,发源于今河北省涞源县,流经易县、徐水等地,最终汇入白洋淀。因流经古易国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标志之一。历史意义易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而闻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歌,使这里成为悲壮精神的象征场所。送别文化内涵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既表达离别之情,又蕴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易水送别》中的送别不仅是普通的离别,更承载了壮士赴死、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感。《易水送别》这一诗题简洁而又意蕴深远,它既是对历史事件的直接指涉,又暗含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易水作为特定的地理空间,因荆轲的壮举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符号,而送别则赋予了这一空间更为丰富的情感维度。

历史背景概览战国时代背景公元前三世纪,秦国日益强大,威胁周边诸国燕国危机燕国面临被秦吞并的危险,太子丹曾为人质刺秦计划燕太子丹寻找勇士刺杀秦王,以解燕国危机荆轲刺秦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在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的领导下,国力日益强盛,不断吞并周边诸国。燕国作为东方六国之一,面临着被秦国灭亡的巨大威胁。燕太子丹曾被扣留在秦国作为人质,后逃回燕国,对秦怀有深仇大恨。为了拯救国家危亡,燕太子丹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计划,希望通过除掉秦王来挽救燕国的命运。这一历史背景为荆轲刺秦的壮举提供了时代舞台,也为《易水送别》这首诗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荆轲刺秦典故招募壮士燕太子丹寻找勇士刺杀秦王,最终选中荆轲送别壮行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场面悲壮刺秦失败荆轲入秦行刺不成,壮烈牺牲根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受命后,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其饯行。当时场面极为悲壮,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名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悲壮诗句之一,展现了荆轲不畏生死、慷慨赴义的英雄气概。荆轲带着太子丹赠送的匕首和樊於期的头颅入秦,本欲借献图献头之机刺杀秦王,但因秦王发现异常而未能成功,最终被秦王杀死。虽然刺秦失败,但荆轲不畏强权、为国赴死的精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