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太极拳的特点.docx
文件大小:53.34 KB
总页数:5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69万字
文档摘要

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特点以意行气,以心为主

太极拳是以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为主,全凭心意用功。拳谱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从以上两项可以看出,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的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心感身受,才不会判断失误。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资讯”,在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经过神经系统迅速的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紧张,则筋骨肉皮无不紧张。所以外形动作,神态和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部表现而已。

练出“内气”的唯一方法——用意

什么是内气?自古以来,无论是我国医学理论或武术界,宗教界以及现代科学,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各种科学实验也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气存在。但近代科学尚未最后查明这种气的实质是什么。研究中医学经络学说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说法也不一致,无所适从。例如:有人说此气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道家又有“无火之气为真气”之说等等,言人人殊,各说不一,尚待进一步探索。但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是整体性的,不能说心动了而神经、生物电等没有动,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证“心动”“幡动”与“风动”之辨即有此意。

练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心行气是法则。即: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虽然练太极拳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贯注于动作中,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病象,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所以拳谱说:“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因为如此,练太极拳时,对外部神态的表现要特别重视,因为外部神态也就是内部精神显于外的表现。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部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此点在练拳时不可不知。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伸缩往复的回圈运动,把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卫周身内外。太极拳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肾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修炼后天,培补先天。由此可见,练意就是练气,练气就是练意,意行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也就到。

太极拳主张动作要有柔有刚,有圆有方,有慢有快,有开有合。我认为这是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大家知道,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生物电位降低,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开合和快慢等正好促使人体生物电位随之升降。电位升高,则血液回圈加速,分压降低,氧与血红蛋白也就迅速离解,人就会感到有气,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是不能长时间同样地保持兴奋的,因此,生物电一般都呈起伏状,而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快慢、方圆等滔滔不绝的起伏,也正好合乎这个规律。

从意气来讲,也合乎上述规律。上面说过,外意神态和外气的活动,是意气显于外的表现,代表著内在的意气,这种神气外显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但注意力的强度和外部神经活动一样,同样有提高和降低这种动荡性的特点。因此,练拳必须适应这种特点,才能使注意力稳定,同时也只有稳定了注意力,才不使思想“开小差”,但要在练拳当中,长时间维持同等强度的注意力,这是不易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在片刻之间,注意力的动荡度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采取风平浪静式的无动荡运动,不但违背上述生理规律,同时也会破坏注意力的稳定性。所以,太极拳为了稳定注意力,采取了一系列规定,并使它们统一于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的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不惜岁月地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拳架,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的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筋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