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ARM微处理器存储系统;提纲;存储器技术指标;嵌入式系统存储系统;嵌入式系统中半导体存储器类型;单译码可读/写存储器的基本结构;读操作;写操作
;提纲;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存储单元;采用双译码的SRAM存储结构,存储器地址线宽度为m+n位,数据总线1位,共可寻址访问2m+n个存储位。;单管和双管构成的DRAM;DRAM芯片及其基本内部框图;DRAM存储元电容存在漏电现象,电容上的高电位状态通常只能保持几个毫秒。为了使DRAM能够有效地存储信息,就必须定期为已充电的电容补充电量,即进行DRAM的刷新操作。为此,需要在处理器和DRAM之间增加一个DRAM控制器芯片,如ARM的CoreLinkDMC-400/500/520等,并由用户根据DRAM芯片的特性设置刷新周期参数。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内部集成了一个或多个DRAM控制器并提供不同的刷新机制,如ARMCortex-M3LPC1787处理器、基于ARM926EJ内核的Z228SoC处理器、S3C2410X、Jupiter以太网处理器以及早期的ElanSC310MCU等,这可以简化硬件逻辑的设计。;2.DRAM刷新机制所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访问延迟。在进行DRAM刷新期间,DRAM控制器会向CPU发出DRAM忙的信号,CPU的读/写请求将被延迟。这降低了DRAM的访问效率以及系统的总体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访问速度以及效率,在DRAM的发展过程中也就不断发展、衍生出了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1)快速页模式(FPM)DRAM
根据数据访问的局部性原理,CPU通常会访问同一行多列数据。因此,在触发了行地址后,CPU可以连续输出多个列地址来访问不同的位。若待访问的数据在同一行,那么地址输出可以由传统DRAM的2n次减少到n+1次。;2)扩展数据输出(ED0)DRAM
继FPMDRAM之后,出现EDODRAM技术。在传统DRAM和FPMDRAM访问,只有等待行、列地址输出稳定一段时间后才能访问相应的位,是一个完全串行的访问方式。实际上,无须等待此次访问是否完成,只要达到规定的地址有效时间就可以输出下一个地址。EDODRAM中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更进一步地缩短了下一位的地址输出准备时间,提高了访问效率。
3)双倍速SDRAM(DDRSDRAM)
在SDRAM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双倍数据速率SDRAM,即DDRSDRAM,简称DDR。DDR的最??特点是: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传统SDRAM的两倍。而且,仅额外地采用了下降沿信号,因此其能耗并无明显增加。随着颗粒架构的不断创新,DDR已经历DDR2、DDR3发展到现在的DDR4。;MT41K128M16JTDDR3LSDRAM逻辑
;MT41K128M16JT状态框图
;在读、写操作之前必须激活MT41K128M16JT存储体。一旦一个存储体被激活,它就必须在此存储体的下一条激活命令发出之前进行预充电。当对一个存储体读或者写访问之后,如果下一次要访问的行和当前的行不是同一行,需要对当前行进行预充电。DDR最频繁的操作是读和写。当读命令发出时,地址总线上出现的就是要读的起始地址,1~3个时钟周期后要读的数据就会出现在数据总线上。当写命令发出时,起始地址和数据就分别出现在数据总线上。在读操作期间,数据出现在数据总线上的周期数是由CAS延时(CL)决定的。由存储器时钟频率和DDR的速度计算出CL的取值。在DDR中读和写操作被称为突发读和突发写,每次可以读/写1个字长、4个字长,也可以是8个字长,选择的字长叫突发长度。MT41K128M16JT内部有刷新计数器,无须外部控制。在自动刷新命令发出之前,所有存储体都必须经过预充电并已经处于空闲状态。MT41K128M16JT有模式寄存器,它的各种模式是:CAS延时、地址模式、突发长度、突发类型和测试模式等。通过模式寄存器的配置命令,将值写入到模式寄存器中。;双端口RAM
;从形式上,将采用两套独立访问接口的RAM存储器称为双端口RAM(Dual-PortRAM,DPRAM),如图所示。它拥有两套独立的数据线、地址线和读/写控制线,是两个CPU系统之间快速传输块数据的有效方式,广泛应用于采用主从处理器的无线系统、音视频处理及控制系统等。不同DPRAM在存储容量、操作模式、存储架构、最大访问时间、封装类型、电源电压等方面存在差异,容量可以由几十Kb到几十Mb等,额定电压一般为1.8V、3.2V、或5V。;提纲;只读存储器(ROM);掩膜ROM;掩膜ROM;PROM存储单元;SIMOS管结构、符号和EPROM电路;FLOTOX管结构和E2PROM存储元;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