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9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
课程性质:职业技术课
学分:3
计划学时:48-64(根据实际课时自行调整)
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是新能源汽车技术或汽车智能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职业技术课,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系统架构及应用方法。本课程紧跟汽车行业发展前沿,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任务
1.知识传授
系统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定义、特点、技术架构、发展历程、技术分类及标准法规,使学生全面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背景和行业现状。同时,深入讲解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决策与控制、通信与定位技术、智能座舱与ADAS系统等。
2.技能培养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应用与开发,具备对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诊断与解决的能力。
3.素质提升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智能汽车领域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持续的学习热情。同时,强调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跨部门的环境中有效协作。
4.对接行业
紧密结合汽车行业发展需求,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和技术前沿保持同步。通过与企业合作、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核心素养
1.学生需要具备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深入理解和扎实掌握,包括对基本概念、技术架构、发展历程、技术分类及标准法规的全面了解。
2.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项目研发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3.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分享知识,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团队项目、小组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遵守行业规范与标准,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系统架构及应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初步应用与开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定义、特点、技术架构、发展历程、技术分类及标准法规;深入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决策与控制、通信与定位技术、智能座舱与ADAS系统等。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初步应用与开发;能够处理和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具备在智能汽车技术研发团队中有效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能够主动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能够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在智能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本课程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的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概述、智能网联汽车结构原理、智能驾驶决策控制与执行、通信与定位技术、智能座舱、ADAS系统、软件系统等。具体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序号
课程模块
主要内容
1
概述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特点、技术架构、发展历程与趋势
2
智能网联汽车结构原理
硬件结构、传感器与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通信模块等
3
智能驾驶决策控制与执行
环境信息感知与融合、路径规划、行为决策与控制、执行系统等
4
通信与定位技术
车内网络系统、V2X通信、移动通信系统、定位系统等
5
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功能与技术原理、语音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
6
ADAS系统
预警类辅助系统、控制类辅助系统等
7
软件系统
RTOS、Linux、QNX等软件结构与原理,ROS、AUTOSAR等软件结构与原理,Apollo、Autoware等应用
(二)学时安排
详细课程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根据教学安排设定学时,以下为示例)
序号
课程模块
学时
1
概述
4
2
智能网联汽车结构原理
8
3
智能驾驶决策控制与执行
8
4
通信与定位技术
8
5
智能座舱
4
6
ADAS系统
8
7
软件系统
8
(二)课程内容设计要求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