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及其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及分布,知道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时空观念: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改革,知道改革的主要目的;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知道都江堰概况及功能。
家国情怀:学习商鞅不畏强权、敢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了解都江堰工程的构造和功能,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大国工程对世界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讲授新课:
(一)时局之变:战国七雄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第一段。教师提问: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姜氏齐国被大夫田氏所取代。
教师强调:这反映了这一时期不但天子实力衰落,部分诸侯也被其国内的大夫所取代,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分封制度完全崩溃。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34页地图,说出七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通过分析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战国时期的战役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战争,目的是使敌国臣服,而战国时代的战争以吞并敌国为目的,所以是兼并战争。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一步分析,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消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教师过渡讲解:由于连年的战争,当时的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结束战争,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各诸侯国也希望自身能够在兼并战争中胜利,那么富国强兵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要务。要实现自身强大,变法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措施。
4.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联系之前所学,抓住核心概念,画出示意图,证明各国开展改革的必然性。
学生展示成果后,教师讲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果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民众大量开垦私田使得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他们取代了之前的奴隶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而土地较少的人成为农民,是新的被统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雄厚,他们渴望获得政治权力,这也是变法开展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再次印证之前反复提到的结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二)政治之变:商鞅变法
教师过渡讲解:战国时期的改革有燕国乐毅的改革,赵国的胡服骑射,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最为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教师展示材料并讲解: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变法前的秦国被东方六国所鄙视,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力图变法自强。
教师讲述商鞅的基本信息,适当讲述商鞅舌战秦国老臣和立木为信的故事。
3.教师布置任务:商鞅为实施变法进行了一系列准备,那么他的变法有哪些内容,效果如何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三分钟。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学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废除贵族的世袭整特权,有利于扩大地主阶级的权力。(3)建立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4)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有利于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5)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6)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4.教师出示框架图并提问:课本上说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改变,那么具体的改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结合框架图分析。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政治制度从分封制变为县制;土地所有制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统治阶级从奴隶主变为地主;被统治阶级从平民、奴隶变成农民;整个社会从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教师强调:变法使秦国总体上改变了之前的奴隶制度,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