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秦朝暴政与速亡和全面认识大一统国家治理
1.秦朝暴政与速亡
根本原因
秦朝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阶级矛盾表现:大兴土木,出巡和封禅,赋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内部矛盾表现:秦朝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政治和文化的融合与控制
直接原因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与反秦势力壮大(项羽、刘邦等)
秦朝速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
楚汉战争
公元前206—前202年,刘邦最终打败项羽,获得统治权
【图解】秦朝短命而亡对后世国家治理提供的教训
2.全面认识大一统国家治理(选必1活动课)
内涵
“大一统”是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是指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春秋公羊传》
先秦
先秦是理念理论酝酿时期
制度认同
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分封制国家结构,已包含大一统制度萌芽
同源共祖
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被周边民族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意识的形成
血缘认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文化认同
结束纷乱,走向统一,成为历史潮流,如诸子百家相关说法
秦朝
实现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汉朝
发展
董仲舒将大一统上升到天地常理、历史规律的高度
重要特征
国家统一
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统一是主流,是历史大势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
因俗而治
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度保持自治、分治
视角3“大一统”内涵的变化
史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史料,指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或分封制到郡县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任答两点,4分)
5.(2023天津高考)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B
【解析】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说明项羽受“封邦建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衣锦还乡”也属于传统观念,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项羽目光较为短浅,排除A项;项羽并未充分利用当时的自身优势,排除C项;项羽分封诸王,率部东归,都是比较决断的,排除D项。
6.(2023浙江高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夏、商和西周),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