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昳丽(yì)朝服(zhāo)
衣冠(ɡuān)窥镜(kuī)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
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找出这些排比,并体会。;我在思考;2、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之后采取怎样的应对??施?;;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闻过则喜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皆朝于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主题归纳;1、下面两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
C.君美甚D.皆以美于徐公;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悟理:易受蒙蔽
邹忌讽谏:三比???设喻说理委婉劝谏
齐王赏谏:三赏、三变从谏如流国家大治;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