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测试题带答案
1.作者提到“千里马”时,其寓意是指什么?
A.真正的千里马
B.有才能的人
C.马贩子
D.马的品种
答案:B
2.文中作者认为“伯乐”的作用是什么?
A.培养千里马
B.识别千里马
C.购买千里马
D.训练千里马
答案:B
3.马说一文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A.赞扬
B.批评
C.中立
D.同情
答案:B
4.在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人。
答案:食马者
5.作者认为,即使有千里马,如果没“______”,那么它的才能也会被埋没。
答案:伯乐
6.马说一文中,作者如何描述“千里马”的遭遇?
答案:作者描述千里马被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只能在槽枥之间,与普通的
马一同吃草料,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案:表达了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是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却很少
,暗示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浪费。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答案: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答案:A(注:原题未明确加点词,此答案基于通常理解,A项两句中的“而”均表
转折)
10.下列对《马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文章直接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
C.文中“伯乐”象征能识别并重用人才的人。
D.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人才被埋没。
答案:B(原文是借千里马被埋没来暗示统治者摧残人才,并非直接讽刺)
11.请将“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解决)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
答案:D(耻:以……为耻)
13.《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4.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慨和无奈。
15.下列对《马说》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欲扬先抑
B.正面描写
C.托物寓意
D.借景抒情
答案:C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字如何解释?
答案:有时。
17.请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
之间。
18.下列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A.千里马因为吃得太饱而力不足。
B.千里马因为吃不饱而才能无法展现。
C.千里马因为被伯乐忽视而才能无法展现。
D.千里马因为年老体弱而才能无法展现。
答案:B
1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中“安”字如何解释?
答案:怎么,哪里。
20.请分析“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用法。
答案:“策”字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用马鞭驱赶。
21.下列对《马说》中心论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很难得。
B.伯乐很重要。
C.统治者应该善待千里马。
D.人才需要被识别和重用。
答案:D
22.请将“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D
2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通”字如何解释?
答案:理解,通晓。
25.请分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中“是”字的用法。
答案:“是”字在此处用作指示代词,意为这。
26.下列对《马说》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三者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