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
◆摘?要:根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工学交替模式,在当前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过程当中,各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更好地实行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分析了当前“工学交替”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工学交替”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工学交替;思政数育;职业院校;创新
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认知,使学生获得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各高校开始实行工学交替的模式,各职业院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各职业院校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当前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工学交替”模式下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1]。
一、“工学交替”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存在信念上支持“工学交替”模式的培养目标,但是实际行动并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职业意识十分欠缺,不把职业发展当做自身的事情来看,忽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会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当中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都是退缩的,无法正确的面对问题,意识不到实习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走形式,无法将自身真正的融入到职业岗位当中,不明白实习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学生不注重职业岗位的现象日趋严重,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不服从企业安排、不遵守企业制度等现象,严格触犯到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于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导致的。
(二)教育管理难度大
“工学交替”模式下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管理难度是比较大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的思想意识都比较薄弱,对思政教育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管理起来相对较难。“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会到指定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相应岗位的实习,学校也会派遣实习指导老师跟随学生一起,但一般这种老师与学生的熟悉度也不高,学生实习的地点也比较分散,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会增加管理难度。部分老师在平常的生活中与学生很少进行交流,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就只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管理解决,这时由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熟悉度不高,就会出现难以管理的现象。部分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项“工学交替”模式的管理当中,甚至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交给企业,企业在这一方面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导致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消极等现象[2]。
(三)学生目标定位不准确
“工学交替”模式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晰自身的职业方向,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在校期间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到企业校内车间的模拟实操实践机会很少,对自身的职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甚至觉得实习就是让学生去当廉价劳动力,对于实习工作有着严重的抵触心理,觉得是学校用来获取利益的手段,不明白学校开展实习的重要意义,不能真正从实习当中获取经验。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清晰,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在实习之前没有明确自身要通过实习获取哪些知识,只是把实习当做任务来完成,不仅学不到实践知识,还会对学校以及老师产生反感,觉得老师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严重阻碍了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3]。
(四)教学内容和方式过于传统
“工学交替”模式下对学生以及学校的要求都变的越来越高,同时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学交替”模式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只有不断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进行及时的更新,才能更好的促进“工学交替”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都会忽视职业内容的教育,导致学生的职业意识不高,很难开展“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无法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工学交替”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工学交替”模式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教育意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