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论语微子》测试题带答案.pdf
文件大小:121.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2.95千字
文档摘要

《论语?微子》测试题带答案

1.判断题:孔子认为微子、箕子与比干皆为仁者。答案:对。

2.判断题:柳下惠是一位能固守其道的君子。答案:对。

3.判断题:“无求备于一人”指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过分苛责。答案:对。

4.判断题:古代天子每天在吃第一顿饭时,乐师都要奏乐。答案:错。

5.判断题:楚狂接舆表面借斥责“孔子”,实际上却是劝告孔子及时回头。他劝孔

子回头是因为“从政者殆而”。答案:错。

6.判断题:孔子明确表明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一句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答案:对。

7.判断题:柳下惠为士师时直道事君,从孔子的叙述中,可窥见孔子对柳下惠“伏

清白以守直”的溢美赞扬。孟子将他与伯夷、伊尹相提并论,称之为“圣之和者也”

。答案:对。

8.判断题:齐景公以厚礼对待孔子,然而孔子仁以为己任,以求用于天下为目的

,不以个人居处舒适安乐为目的。所以孔子观其终不能用,于是离齐而又返鲁。答

案:对。

9.判断题: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辅佐下称霸中原,于是采用了离间计,孔子在

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离开父母之邦。答案:对。

10.判断题:儒家不倡导如“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之人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答案:对。

11.判断题:针对桀溺所说的“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的回答是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明孔子感到自己有一种社

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答案:对。

12.判断题:子路认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即,隐居

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

来都不提倡的。答案:对。

13.判断题:“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均为孔子称赞的超

逸之人,即属孔子所论之“贤人”,他们是社会贤达,退则独守,达则兼善,但他们

“其斯而已矣”,只能做到这些罢了,“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明确指出自

己做法与他们是不同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视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答案:对

14.判断题:孔子认为“邦有道,人才聚,邦无道,人才散,人才聚则国兴,人才

散则国亡。”古今之通义。鲁国走失的虽然只是乐师,道理却是相通的。答案:对

15.单选题:“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中“士师”的含义是?答案:司法官。

16.单选题:下列对“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释最正确的是?答案:同“弛”,弃

、忘。

17.单选题: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主要体现了下列哪种精神?答案:求贤若渴

18.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

辱没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言语合乎伦理,行为合乎理智。

19.单选题: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答案: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20.单选题: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答案: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

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21.单选题:下列关于周公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周公对亲族的宽恕之德“不施其

亲”,意思是不怠慢双亲,对父母讲“孝”。

22.单选题:下列关于周公说法错误的是?答案:“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使大臣不

怨,是周公对臣下讲的“义”之德。

23.单选题:下列关于周公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周公对老朋友的态度是“故旧无

大故则不弃也。”,即没有特别的过错就不要放弃故旧,应对朋友讲“仁”之德。

24.单选题:下列关于周公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无求备于一人”,人无完人,金

无足赤,不论是至亲还是大臣,假如没有大错误,“无故”,均不能求全责备,讲求

一个“爱”字,“有爱乃大”。

25.多选题:下列哪些成语与商纣王相关?答案:助纣为虐、酒池肉林、荒淫无道

26.填空题:《论语?微子》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与______皆为仁者。答

案:微子、箕子、比干。

27.填空题:柳下惠为士师,______。答案:三黜。

28.填空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______。今之从政者殆而!”答案:来者犹可追。

29.填空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

为黍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