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更新要点PPT课件.ppt
文件大小:26.77 MB
总页数:2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6
总字数:约8.59千字
文档摘要

与14版指南相比,18版指南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配合协调,最终实现对脑卒中的有效救治。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发挥主导的优势,统筹医疗资源分配,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建设,不同级别的医院可针对脑卒中患者实施相应的救治,如分级开展基本救治、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血管内取栓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等一J。此外,卫生主管部门应指导开展全社会预防脑卒中科普教育,让公众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能及时识别卒中,并到医院就诊。急救转运系统与脑卒中救治医疗机构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可避免院前延误,实现快速、有效转运患者¨1。12o。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脑卒中诊治团队,根据指南制定急性脑卒中诊治预案,建立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可以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此外,应逐渐建立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的认证和考核系统,医务人员应具备开展诊治技术的能力,如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防治等规范化综合处理,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急性脑卒中诊治质量改进体系u3I,及时发现救治过程的不足,并及时整改。规范的远程卒中和远程影像评估系统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治方案及分流途径提出指导意见及合理建议,对急性静脉溶栓提供有效支持,对符合急性机械取栓患者进行合理分流u4J5|除部分证据等级改变外,增加了:尽量缩短检查所需时间(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根据起病时间及临床特征行多模影像评估,以决定是再进行血管内取栓(Ⅱ级推荐,A级证据)。包括:1.呼吸与吸氧2.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3.体温控制4.血压控制5.血糖更新的内容主要为血压控制部分高血压相关内容包括5部分:改善脑血循环、他汀药物、神经保护、其他疗法和传统医药。包括有:l.静脉溶栓2.血管内介入治疗3.抗血小板4.抗凝5.降纤6.扩容7.扩张血管8.其他改善脑血循环药物与14版指南相比,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均有增加,且部分14版指南中相对禁忌证改为禁忌证。并对部分时间的描述进行了更新。发病3~4.5h内,年龄80岁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效性与安全性与80岁患者一致,对有卒中既往史及糖尿病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发病3h内接受治疗同样有效。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如果INR≤1.7,PT≤15s,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相对安全有效。因此,与14版相比,相对禁忌证中删除了1.年龄80岁,2.有糖尿病和缺血性卒中病史。将使用抗凝药物,不考虑INR水平改为,INR≤1.7,PT≤15s。近期完成的POINT研究显示早期(发病后12h内)使用联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并维持90d也降低缺性卒中复发风险,但增加出血的风险。**LOGO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大医精诚大爱无疆**2018年9月更新重新定义了急性期的时间,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轻型1周内,重型1个月内*01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02、急性期评估和诊断03血压控制04静脉溶栓05血管内介入治疗06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一脑卒中急诊救治体系18版新增内容推荐意见:(1)建议卫生主管部门组建区域脑卒中分级救治系统,医疗机构具备分级开展脑卒中适宜诊治技术的能力,并逐步建立认证、考核和质量改进体系(Ⅰ级推荐,C级证据)。(2)推荐急救转运系统与医院建立有效联系及转运机制,医院建立院内脑卒中诊治绿色通道,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规范的远程卒中诊治系统(Ⅰ级推荐,B级证据)。*院前处理将送往救治的医院条件扩充为:应包括能全天进行急诊CT检查、具备溶栓和(或)血管内取栓条件急诊室处理推荐意见增加:按诊断流程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可能在到达急诊室后60min内完成脑CT等基本评估并开始治疗,有条件应尽最缩短进院至榕栓治疗时间(Ⅰ级推荐,B级证据)*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多模式MRI:AHA/ASA不推荐对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灌注检查来选择适于机械取栓的患者,推荐对于距最后正常时间6-24h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包括CT灌注、MRIDWI或MRI灌注成像在内的多模影像辅助患者的评估、筛选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血管病变检查:HRMRI血管壁成像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等动脉管壁特征,可为卒中病因分型和明确发病机制提供信息。实验室检查及选择: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在血液化验结果回报之前,开始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缩短DNT,且未降低安全性。AH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