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8.其他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无特殊价值,但可协助鉴别早期前列腺癌。临床中本症的诊断主要靠病史、直肠指诊及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在必要时施行。要进一步了解有无上尿路扩张及肾功能损害,有无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糖尿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炎及心血管疾病。最后估计全身情况及决定治疗方案。*鉴别诊断1.膀胱颈挛缩患者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直肠指诊未发现前列腺明显增大,除可能系增大腺叶突向膀胱外,应考虑膀胱颈挛缩的诊断。一般认为膀胱颈挛缩继发于炎症病变。膀胱颈部平滑肌结缔组织所代替,可伴有炎症。膀胱颈挛缩患者有较长的下尿路梗阻病史。膀胱镜检查时,膀胱颈后唇抬高,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收缩变短。膀胱镜下见前列腺段尿道无挤压变形,膀胱颈高抬,尿道内口缩小。而单纯的前列腺增生腺叶突向膀胱颈部时,被柔软黏膜覆盖,膀胱三角区下陷,后尿道延长。膀胱颈挛缩可同时伴有前列腺增生,由于增生腺体与外科包膜之间分界不清,摘除术常较困难,且腺体较直肠指诊或超声波预测者明显为小。如摘除腺体后不同时处理挛缩的膀胱颈,下尿路梗阻难以解除。治疗可试用α-受体阻滞剂。如症状严重,反复发作尿路感染,或尿流动力学检查异常时,可行经尿道电切,或耻骨上经膀胱颈楔形切除或膀胱颈Y-V成形术。*鉴别诊断2.前列腺癌前列腺癌尤其是导管癌类型可能以下尿路梗阻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则是在前列腺增生的同时伴发前列腺癌,血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多10.0ng/ml。直肠指检前列腺表面不光滑,岩石样感觉。经直肠活检,B超引导更佳,经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3.神经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也表现为下尿路排尿异常,尿失禁等表现。应详细询问损伤史,检查有无提肛反射,应主要依赖尿流动力学检查加以排除,如充盈性膀胱测压,尿道压力图,压力/流率同步检测。*鉴别诊断4.无力性膀胱(膀胱壁老化)表现为尿潴留、下尿路排尿异常,大量残留尿,应与前列腺增生相鉴别,应排除损伤、炎症、糖尿病等因素,主要也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特别尿道压力图,压力/流率同步检测加以鉴别。膀胱压图显示膀胱压力低,无收缩压力波形等。*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危害性在于引起下尿路梗阻后所产生的病理生理改变。其病理个体差异性很大,而且也不都呈进行性发展。一部分病变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发展,所以即便出现轻度梗阻症状也并非均需手术。1.等待性观察对症状轻微,IPSS评分7分以下可观察,无需治疗。*治疗2.药物治疗前列腺药物治疗目前认为有一定效果的为5α-还原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抗雄激素及衍生物、植物药等几类。(1)5α-还原酶抑制剂?研究发现5α-还原酶是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变的重要酶。双氢睾酮在前列腺增生中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采用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对增生予以一定的抑制,北欧4000例的对照服药比较发现,保列治可以缓解症状,前列腺体积缩小至原体积的60%,有效率达90%,且副作用少。(2)α-受体阻滞剂?Caine(1975)证实前列腺及膀胱颈存在较多的α-受体,能有效降低膀胱颈及前列腺的平滑肌张力,减少尿道阻力,改善排尿功能使用酚苄明有效率为80%。目前认为此类药物可以改善尿路动力性梗阻,使阻力下降以改善症状,常用药有特拉唑嗪、哌唑嗪、多沙唑嗪、坦索罗辛等。副作用多轻微,主要有头晕、鼻塞、直立性低血压等。*治疗(3)抗雄激素药?应用最广者为孕酮类药物。它能抑制雄激素的细胞结合和核摄取,或抑制5α-还原酶而干扰双氢睾酮的形成。孕酮类药中有甲地孕酮、醋酸环丙氯地孕酮、醋酸氯地孕酮、己酸孕诺酮等。氟丁酰胺是非甾体抗雄激素药,亦能干扰雄激素的细胞摄取及核结合。抗雄激素药使用一段时间后能使症状及尿流率改善,残余尿减少,前列腺缩小,但停药后前列腺又增大,症状亦复发,且近年发现此类药物可以加重血液黏滞度,增加心脑血管栓塞发生率。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垂体有高度选择作用,使之释放LH及FSH。长期应用则可使垂体的这一功能耗尽,睾丸产生睾酮的能力下降,甚至不能产生睾酮而达到药物除睾的作用。*治疗综上所述,进行药物治疗前对病情应有全面估计,对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用药的可能性等也应充分考虑。观察药物疗效应长期随访,定期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免延误手术时机。*手术治疗手术仍为前列腺增生的重要治疗方法。手术适应证为:①有下尿路梗阻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明显改变,或残余尿在60ml以上;②不稳定膀胱症状严重;③已引起上尿路梗阻及肾功能损害;④多次发作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肉眼血尿;⑤并发膀胱结石者。对有长期尿路梗阻,肾功能已有明显损害,严重尿路感染或已发生急性尿潴留的患者,应先留置导尿管解除梗阻,待感染得到控制,肾功能恢复后再行手术。如插入导尿管困难或插管时间长已引起尿道炎时,可改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