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外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27肠疾病病人的护理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肠疾病概述
2.肠疾病常见症状护理
3.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4.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5.肠穿孔病人的护理
6.肠套叠病人的护理
7.肠道感染病人的护理
8.肠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01肠疾病概述
肠疾病的概念定义及范围肠疾病是指涉及肠道(包括小肠、大肠)的各类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肿瘤、功能性疾病等,涉及人群广泛,发病率较高。病因分类肠疾病病因复杂,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性、肿瘤性、功能性等,其中感染性病因占比较高,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临床表现肠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便血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肠疾病的分类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人数约占肠疾病总数的10%。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感染性疾病感染性肠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每年约有2000万新发病例。主要由于病原体入侵肠道引起,具有传染性。肿瘤性疾病肠道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万。
肠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感染因素肠道感染是肠疾病常见病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可导致急性肠炎、肠穿孔等严重疾病,每年约1000万病例受影响。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紊乱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病因,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免疫系统攻击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影响生活质量。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肠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概率高达50%至70%,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02肠疾病常见症状护理
腹痛的护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记录疼痛发作频率和强度,如腹痛发作频率增加,应警惕病情变化。缓解措施可采取腹部热敷、适当休息等方法缓解腹痛,但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以防腹痛加重。用药指导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曲马多等,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如阿托品可能导致口干、视力模糊等。
腹泻的护理液体补充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应立即给予患者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避免水电解质紊乱,一般补液量可达2000-3000ml/天。饮食调整腹泻期间宜给予易消化、少油腻、低纤维的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减轻肠道负担。症状观察密切观察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及颜色变化,若腹泻频繁、粪便呈水样或血性,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便秘的护理饮食调整鼓励患者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5克,以促进肠道蠕动。规律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或饭后30分钟进行排便,有助于建立规律的肠道运动。物理按摩可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按摩时手法轻柔,顺时针方向,每次5-10分钟。
03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的类型机械性梗阻机械性梗阻是最常见的肠梗阻类型,由肠腔内外阻塞物引起,如肿瘤、粘连、扭转等,占肠梗阻的60%-70%。动力性梗阻动力性梗阻是由于肠道平滑肌功能紊乱导致,如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等,多见于腹部手术后或腹部创伤后。血运性梗阻血运性梗阻是指肠系膜血管病变导致的肠管血运障碍,如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腹痛症状肠梗阻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不等,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呕吐表现梗阻部位以上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严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腹胀便秘肠内容物受阻,患者腹部膨胀,出现便秘或肛门停止排气,梗阻部位以下肠腔内气体和粪便积聚。
肠梗阻的护理措施禁食水肠梗阻患者应立即禁食禁水,以减轻肠道负担,防止食物进一步加重梗阻,通常禁食时间不少于48小时。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管持续吸引,以减少肠腔内积气积液,缓解腹胀和呕吐,保持减压管通畅,定期更换。补液纠正密切监测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根据血生化结果调整补液方案,确保患者得到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充,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04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临床表现急性阑尾炎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腹壁抵抗感,右下腹肌紧张,以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和粪便常规无特异性,B超检查可显示阑尾肿大、周围积液等,必要时进行CT扫描。
急性阑尾炎的护理措施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腹痛、呕吐、发热等变化,监测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并发症如腹膜炎等。体位护理建议患者采取半卧位,减轻腹部压力,促进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