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临床误诊的逻辑分析;第一节临床误诊的原因;;一、临床误诊的客观原因;例如:
有一男性11岁患儿,由于低热、咳嗽、全身皮肤起荨麻诊,左侧胸痛,左胸壁皮下有一乒乓球大的无痛性包块(2个月后自行消失),先后经4家医院检查,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在0.18~0.70之间。
胸片:左胸腔积液,双侧肺门阴影增大,后来又出现心包积液及睾丸鞘膜积液。;曾被诊断为肺门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部结核、结核性心包炎、反响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丝虫病。抗结核病治疗无效。后来,又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到患儿曾经下河捉蟹,有生吃蟹腿肉的情况。再查肺吸虫抗原皮试强阳性,才确诊为肺吸虫病。误诊达3年9个月。;
(3)伪造病史,夸大病情。
(4)隐瞒病史,讳疾忌医。;2.辅助检查的相对性
(1)对辅助检查的过分依赖性;例如
一例上颌窦纤维肉瘤的患者,在1年之内曾先后在4家医院就诊,先后7次作病理检查,但是结果各异。7次诊断结果分别为:
①右上颌窦先天性囊肿;
②肉芽瘢痕组织伴有坏死与化脓;
③慢性炎症改变;
④慢性炎症、坏死肉芽组织;
⑤炎性假瘤;
⑥复发性纤维瘤伴有恶变及溃疡形成;
⑦纤维肉瘤伴慢性炎症。;
(2)辅助检查的时间性和阶段性
;3.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1)新病种层出不穷
(2)多病共存、同病异症、异病同症
(3)疾病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共性与个性不易把握
(4)疾病开展的动态性与不稳定性;二、临床误诊的思维根源;1.先入为主,削足适履。
这种思维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反,不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先入为主地要客观适应主观意识的错误思维。
;一女性14岁患者,1970年1月口含约3cm长的电灯泡丝及灯泡锡片,因他人突然击其肩部而将口含物吸入,当时曾因阵咳,痰中带血,并有胸闷。2~3h后咳嗽减轻,但仍时有咳嗽及胸痛。到某县医院就诊,经胸部X线透视未发现金属异物。3个月后因不规那么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及睡眠和运动后有呼吸困难而去另一县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右下肺炎。患者及家属均曾向医生提供了上述异物吸??史,但接诊医生却认为X线透视未发现金属异物,估计异物已从消化道排出,未作深究,仍按肺炎行抗炎治疗,并于病症好转后出院。;;2.惯性思维,一成不变
思维惯性可以理解为脑细胞的活动具有某种固定的运动状态,或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固定思路性质,也是思维的静止性。;3.感知缺乏,囿于片面。
这种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片面性。临床医生把诊断的视野仅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狭小圈子里,习惯于用局部的变化去解决所面临的疾病现象,形成只顾局部而失去整体的思维倾向。;;;4.止于表象,忽略本质。
这种思维活动方式仅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上,而忽略向深层次的开展和探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思维外表性的形象表述。;5.迷信经验,轻视理论。
经验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并可以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经验思维是指临床医生在临床思维中用自己以往积累的经验对疾病进行诊断。
;第二节临床误诊中的逻辑错误;一、运用概念方面的错误;如果一个医生在其思维的过程中,使用的医学概念不明确,把握不准,使用不当,判断就要失真,推理当然会失误,整个思维过程混乱,诊断就难免出错。;1.概念缺失
所谓“概念缺失〞,即医生头脑中就无此概念。对疾病来说,医生头脑中就没有这个疾病,对该病闻所未闻,一无所知,当然也就无从诊断。;其表现如下:
1.对一些新出现的疾病如不认识、不了解,自然就很难在诊断中被考虑;
2.停留于对疾病概念的陈旧认识,把某些医学概念,特别是疾病概念固定化,常常是误诊的原因之一;
3.对临床较少见的疑难、罕见病例等认识缺乏;
4.对一些不大熟悉的疾病,如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的性传播疾病,由于已经缺乏了解,那么易被误诊。;2.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主要是在病名相近和翻译名词上的不确切,使临床医生难以明确。在疾病鉴别诊断中,假设在概念上不能将不同的疾病区分开,实际临床中也就不可能有把握地把它们鉴别开。;3.医学概念的不精确
1.医生对疾病概念认识不精确,只是大致地了解每一种疾病的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可能出现的各种病症和体征。而对疾病诊断标准缺乏明晰而全面的认识。;;医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的内涵是否正确,外延是否恰当要由实践来检验。
1909年,约翰逊提出“基因〞一词,不到一个世纪,使基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基因被认为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遗传功能的抽象单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