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审计风险研究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1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随着市场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在逐渐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初期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或者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往往会在审计意见发表时做一些妥协。此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对客户的依赖度也比较高,为了保留原有客户,或者为了避免客户对审计报告不满意而拒付审计费用等情况的发生,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往往要考虑客户的意见,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此时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较差,其在审计过程及审计结果的发表中往往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1.2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的控制、监督体系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制度建设方面仍有许多不足:首先是审计小组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由于人手不够,通常会雇佣一些短期实习生协助审计人员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是由于他们的业务能力有限,并且没有树立风险观念,所以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是对项目质量评价的不重视,虽然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都配有质控人员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要点检查和质量评分,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在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没有对审计过程进行全程控制,无法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1.3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不足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欠缺,职业判断能力不足,不能合理评估审计项目中的风险,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不合适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使得企业的一些重大错报没有被发现,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意见,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此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能力不足,在审计过程中无法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层、普通员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也会造成审计意见出现偏差。还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将职业准则抛之脑后,为了获得更多私人利益与被审计单位勾结,对一些重大错报事项进行粉饰,故意误导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2会计师事务所规避财务审计风险的具体对策
2.1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中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保护力度,由于注册会计师接受被审计委托进行审计工作并收取审计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如果审计结果不能到达客户满意,很可能收取不到应有的报酬。所以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审计单位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项目中的合法利益不受威胁,让他们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对企业的经营事项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项目时要综合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然后调配合适的人员进行审计,避免审计小组中出现与被审计单位利益相关的人员,影响审计结果的公允性。最后,一些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合并形成规模经济,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客户,也让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有较高的独立性,此外,事务所也要积极开拓相关服务业务,增加收入来源,减少对审计业务收费的依赖性,这样也有助于增强事务所的独立性。
2.2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审计业务的质量监控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设立专门的质检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审计结果进行控制和监督,以降低面临的审计风险。一是要完善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标准,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客户关系保持、审计风险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再决定是否承接该业务,一旦承接,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审计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如果风险过大要及时终止业务。二是要核查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及各项专业标准在审计业务过程中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监督相关负责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保持独立性,如果独立性受到威胁,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三是要加大对审计结果的复核,确保无重大明显错报,并对审计底稿进行归档保留,如果被审单位出现问题,可以根据审计底稿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尽量降低事务所的损失。
2.3注重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提升
近几年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但是企业管理制度仍存在较多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弊端逐渐暴露,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有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利用一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造假,这将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难度。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在承接审计业务前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的治理层、前任审计单位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沟通交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现状和经营风险点,然后利用适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对企业常见的风险漏洞进行测试和控制,进而提高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