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基于风险内控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电力企业来说,是协调和控制生产生存的重要手段,它在经济计划、生产控制、资源协调、激励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是电力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时间段内经营目标和集团化经营的强大助推力量。电力企业可以借此形成一种集合编制预算、预算执行和考核为一体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在长期优化电力企业工作管理模式的同时,为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及未来规划做出强力保障。
1电力企业风险内控概念及存在问题
实现风险内控需要电力企业在实际实施中,结合本企业现状、以市场需求及本身消耗为基础对内部工作进行调整改进,为潜在的风险做出应急方案并防范,以此来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资金交涉、资金管理及数据管理方面容易存在的财务风险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生存。项目及供电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营是电力企业的生存根本。因此在风险内控工作中,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抓起,提出专业有效措施,以内控形式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管理条件,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几率,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1.1电力企业预算管理中主要存在了两大问题
电力企业是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基础电力供应的企业,在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预算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问题。部分电力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由于没有全面的风控和预算管理意识,存在了如:电力企业保障供电任务、企业收支由国家调控而不需电力企业多出力的片面认知。在思想理念的偏差下,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企业生产衔接失衡,根本上阻断了全面预算管理策略的发展。
受财务专业性影响,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太过传统,未对实际需缺做出详细调查及研究,导致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尚未发展全面。在此背景下,预算指标及编制太过简单不够全面,导致预算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和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衔接出现问题,未对生产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导致预算监管在电力企业的现金流量、投资内容和筹资计划上的表现能力受阻。不够完善、缺失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电力企业无法以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实际策略
2.1建立预算管理部门
在企业管理结构中,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可以让全面预算管理策略的实际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此实现风险内控。电力企业想要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预算管理部门需和财务部门共同合作进行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以电力企业核心目标作参考,将市场现状和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出详细属实的预算标制。为保障预算标制在实际应用时,能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细化到操作方法及规范的准确量化参考,预算报告的细致程度及预算条款的详细程度要有规范性的标准。
2.2建立资金审批制度
合理完善的预算审核管理体系能够保障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在预算编制审核中,相关审核部门要能以电力企业相关时间段内的收支数据、相关部门生产计划及需求、以前的成本实际数据等资料作参考来审批预算编制,以保障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及合理性。预算审核制度在实际实施时,要能根据电力企业的当下发展需求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完善,将不符合当下需求的审核制度剔除、修缮或更改,把控好企业在生产中的关键点,严格把关审批、授权和预算执行等工作,为电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利依靠。
2.3健全监督控制系统
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执行环节中的重点是对企业生产成本、采购及销售环节的资金控制,可以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有效落实及合理实施。严格控制相关部门申请报告、订购合同、验收付款等关键环节的实行,对在生产中的煤炭等消耗材料使用、设备的养护及维修等等步骤做出监督。以资金为基础将电力企业的生产预算,通过有效的监督控制,做出全面基础的量化管理,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实效性及合理性。
2.4落实部门指标分析
电力部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和落实的重点管理手段为建立全面合理的部门指标分析制度。将生产活动资料、资金流动详情和部门指标情况(如:耗材使用情况、设备实际损耗、生产计划及实际产出)等资料按时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对以上递交报告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汇总和分析,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制定或调整以企业发展经营为参考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以供管理人员采用或参考。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和灵活性得到明显提高,预算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管理能力得到展现。
电力企业的风险内控离不开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实际企业经营中,预防财务风险等风险的重要采用手段。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电力企业要从树立和优化内部管控体系出发,从方方面面抓起,逐步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全面预算管理所具有的现代化及灵活性,能让电力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优质化经营管理,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走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