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ppt
文件大小:2.72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3.39千字
文档摘要

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第1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概述国内已记载的在250种以上。按水稻害虫的为害方式、稻株受害部位和被害状,可分为:钻蛀性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秆蝇等;食叶性害虫——稻苞虫类、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粘虫、稻负泥虫、稻蝗等;吸汁性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蓟马、黑尾叶蝉、白翅叶蝉、稻黑蝽、稻褐蝽等;第2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食根性害虫——稻根叶甲、稻象甲;潜叶性害虫——铁甲虫幼虫;食种性害虫——稻水蝇和稻摇蚊;形成虫瘿——稻瘿蚊。(幼虫侵入生长点,使生长点不能发育,受害秧苗,初期瘤状不明显,中期基部彭大,称大肚秧,愈合的叶鞘后期成管状伸出,称标葱。)第3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二节钻蛀性害虫一、种类与分布1、种类属鳞翅目三化螟螟蛾科二化螟螟蛾科大螟夜蛾科第4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分布三化螟国外: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日本南部。国内: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的重要害虫,特别是沿海、沿江地区。北界为山东烟台附近(38oN)。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是我国影响水稻生产的最大害虫,但自70年代迁飞性害虫种群发展后,为害逐年下降为次要地位,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在苏南稻区种群几乎绝迹。80年代中期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有回升,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又成为水稻生产上发生量较大的钻蛀性害虫,但日前田间很难找到。第5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化螟国外: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克山县),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西至陕西、甘肃东部和四川、云南等省。解放初期,曾经是我国广大稻区发生严重的稻虫,后由于水稻改制和品种类型的变化,曾出现几度起伏,但自70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江淮稻区,以种植杂交中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区,二化螟已上升为稻螟中的优势种群。目前,有些地区重,有些地区轻。大螟国外:分布于东南亚产稻国家。国内:分布北限为陕西周至、河南信阳、安徽合肥、江苏淮安(34oN一线)。50-60年代,仅在稻田边零星发生,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双季稻区推广杂交稻以后,发生数量上升,90年代中、后期种群上升较快,为害加重,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第6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二化螟(一)为害1、为害状枯鞘分蘖期——枯心孕穗至抽穗期——枯孕穗和白穗还能形成虫伤株。2、寄主国内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稗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苗、蚕豆、油菜、绿肥等。贵州省长顺县报道为害生姜严重。第7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世代与生活史1、年发生代数国内:1-5代。东北中部和内蒙中南部:1-2代;黄淮流域:2代;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及浙江北部:2-3代;浙江和湖北中南部、江西、湖南等地:3-4代;福建南部、广西中南部、广东:4代;海南:5代。同一地区,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除受海拔高度影响外,还与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类型密切相关。第8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江苏太湖稻区:越冬代始蛾——4/中、下;盛发——5月,常有多次高峰;第1代蚁螟盛孵——5/下~6/下;第1代蛾盛期——7/中、下;第2代蚁螟盛期——7/下~8/上,第2代蛾盛发——8/底~9/中。2、越冬(1)龄期4-6龄幼虫越冬。(2)场所稻桩和稻草、茭白遗株、三棱草及杂草、稻田机耕路和渠边的白杨、槐树、柳树、法国梧桐、楝树等五种树上发现在干皮下或腐烂处以及剌蛾残壳内并有薄茧护身的二化螟。第9页,共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特点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湿,迁移能力强,冬耕春灌对其影响较小。未成熟的越冬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蛀入。越冬虫龄不一,越冬场所小气候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的时间很不整齐。化蛹、羽化的时间顺序:茭白→稻桩→夏熟作物→稻草、田埂杂草。各越冬场所的羽化期依次相隔10-20d,所以越冬代蛾发生期常持续2个月左右,其间常出现2个以上的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