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狂犬病高淑春.ppt
文件大小:2.77 MB
总页数:4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5.53千字
文档摘要

管理传染源禁止或控制养犬。养犬应做好预防接种(大面积给家犬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发现野犬应消灭,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切勿剥皮,对进口动物检疫。第31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咬伤后的处理原则在流行区内被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有效地处理伤口和进行全程免疫。第32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目录概述目录目录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机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狂犬病高淑春第1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重点内容1、狂犬病(恐水症)的定义2、狂犬病典型的三期临床经过3、与发病有关的因素4、狂犬病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分级内容(三级)第2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述狂犬病又名恐水症,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与所有温血动物均易感,受染动物唾液可含有病毒。人狂犬病主要通过病兽特别是病犬咬抓伤引起,也可由野生动物如狐、狼、豺等肉食兽类传播。美洲地区还通过一种吸血蝙蝠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是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流涎、咽肌痉挛,最终发生瘫痪等而危及生命。死亡率100%。第3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原学弹状病毒科拉沙病毒属,形似子弹,大小约75nm×180n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狂犬病毒含5个结构基因(G、N、L、P和M基因),分别编码糖蛋白、核蛋白、转录酶大蛋白、磷蛋白和基质蛋白。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核蛋白有助于临床诊断。第4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原学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乙醇、甲醛、高锰酸钾等灭活。加热100°C、2min可灭活。病毒耐低温,一70℃或冻干置0~4℃中能存活数年。豚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第5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犬狂犬病已被控制的地区和国家,则以野生动物如狼、狐狸、黄鼠狼、熊、蝙蝠等为主。第6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在南美洲、南斯拉夫、前苏联带病毒的吸血蝙蝠,是当地重要传染源。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报告有数百只吸血蝙蝠栖息,该地区最近几年有150人死于狂犬病。在拉美,由于这种蝙蝠叮咬造成牛患狂犬病死亡,每年达50万只。第7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目前国内外均明确,狂犬病毒可被“健康”动物携带。国内报告外观健康家犬带毒率平均为14.9%(8%~25%)。1973年印度报导1例为健康家犬咬伤男童,42天后死于狂犬病者,而该家犬健在4年之久,并13次从其唾液中分离到狂犬病毒。我院收治病人中,有5条犬咬人致病后仍健在,内有一幼犬,待患者发病死亡时,该犬己长大且又生育小犬。因此证实狂犬病毒可在动物中隐性感染和“健康”携带。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第8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播途径—主要途径狂犬、病猫、病狼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于发病前3~5天即具传染性。人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粘膜和皮肤而入侵。第9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播途径-其他途径1.病犬宰杀--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切割等过程而感染,可能和体表皮肤有隐性破损有关。国外有多例报告,我院有2例,一例发病前14个月曾剥狗皮,另一例发病前40天剥狗皮时手指碰破。2.粘膜入侵--含毒唾液污染人的眼结膜、口腔、肛门和外生殖器粘膜也可造成感染。广东报告一例女婴,自养狗舔肛门、会阴,2—3天前突然咬死家禽后被打死,后患儿发病,入院四天死亡,临床及尸检证实为狂犬病。3.呼吸道传播--偶因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含病毒气溶胶而感染。4.移植--国外有因角膜移植,将供体的狂犬病传给受体而引起发病的报道。第10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传播途径综上所述,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但也可能通过皮肤的隐性破损或呼吸道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查或接触狂犬患者或进行实验时要进行严密隔离,如穿隔离衣裤、鞋,戴口罩、手套、必要时加防护镜。第11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