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伤分类的起源和发展
【任务实施】
检伤分类的英文“tiage”来自法文的动词“tier”,其含义是“去选择、分类”,最开始用于农夫对咖啡豆的挑选与分类。在法国拿破仑时代,当时战场上的患者非常多,但医疗资源有限,一名叫拉雷(DominigueJeanLarry,1766—1842)的军医发展出一种“技术”来决定对患者进行医疗处置的优先顺序,而不看军阶高低,即检伤。
1846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军医约翰·威尔逊(JohnWilson)提出一个观念,“救命的外科医疗要有效,必须施行在最需要的患者身上,同时也应停止使用在受到致命伤、治疗也不会好的伤员上,以及受轻伤、延迟开刀也不会致命的手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兵被集中在一个检伤站里进行分类,再按照其伤势分送到不同的地方处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开始采用“层级式”检伤,伤兵在前线先由医务兵进行初步的检伤与处理,然后依照伤势决定是否就地处理(例如轻伤或明显无法治疗的伤)或后送至高一层的医疗站处理。如果需要更高级的医疗处置,则再送至更高一层,越后方的医疗专业及处置能力越高。这样的系统,有效减少了伤兵的死亡率,特别是腹部创伤的病患。
到了朝鲜战争时期,空中运输加入了救护行列。有些患者经过初步检伤之后,直接由飞机送至适合的医疗院所,如此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极大提高。
在越南战争中,该系统配合直升机使用,使得效益更加突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兵的死亡率为4.7%,而越南战争中为1%。
战争中大规模伤员的救治是促使检伤分类发展的动力。1963年美国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最早确立了急诊检伤分类制度,由医师评估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危急(emergent)、紧急(ugent)和不急(non-ugent)三类。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地诞生了很多种检伤分类方法,有院前模糊定性法(ABCD法)、院前定量评分法(PHI法)、创伤指数法(TraumaIndex,TI)、创伤记分法(TraumaScore,TS)、修正创伤记分法(RevisedTraumaScoe,RTS)、CRAMS评分法、儿童创伤记分法(Pediat-ricTreumaScore,PTS)、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Index,PHI)等。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霍格医院的医护人员及纽波特比奇消防局的工作人员共同创建了简明检伤分类法(SimpleTriageAndRapidTreatmen,START)。该方法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一种快速、简单并广泛传播的检伤分类方法。简明检伤分类法是一种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现场短时间内对大批伤员进行初步检伤、分类的方法,具体步骤见本项目任务五。
【任务小结】
本任务主要学习了检伤分类的起源和发展,具体介绍了检伤的起源,检伤概念的提出,以及检伤的发展和传播等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需要了解检伤分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检伤技术。
【思考讨论】
简述简明检伤分类法的详细步骤。
【学习评价】
技能要点
评价关键点
分值
自我评价
(20%)
小组互评
(30%)
教师评价
(50%)
检伤分类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检伤分类的起源和发展
20
简明检伤分类法
掌握检伤分类法的详细步骤
80
总得分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