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北正定古城现存的唐代建筑.docx
文件大小:280.3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44千字
文档摘要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考察开元寺钟楼

河北正定,梁思成事迹陈列馆。一张建筑学家林徽因的老照片,显得格外特别。

林徽因身穿旗袍,站在古建筑巨大的木构梁架上,梁架之下,是硕大的斗拱。斗拱的巨大和林徽因的娇小,形成鲜明对比。

照片拍摄于1933年时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到河北正定考察古建之时。

照片里这座古建筑,就是河北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唐代正定开元寺钟楼。

钟楼矗立在开元寺南北中轴线的东侧,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高14米,为歇山布瓦顶二层阁楼式建筑。

说“一座”,其实不准确。

“下层为唐代原物,包括柱础、斗拱、月梁,而上檐斗拱及大木、瓦顶,是1989年依照下层的唐代风格复原修缮的。”正定县文保所所长房树辉说。

因此,它被定为“半座”唐构。半座,已弥足珍贵。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均建于唐代,而且只有三座半。除了这半座,其余三座在山西。

“中国的木构建筑,遵循共同的结构形式:梁与柱枋共同组成主体架构,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承担屋顶重量,举折式结构将屋顶塑造出柔和的曲线,通过斗拱各层拱件的出挑将屋顶重量分散传递,达到出檐深远的效果。”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孙荣芬说。

木构建筑在防火和防腐方面存在缺点,保存千年以上都堪称奇迹。

20世纪初,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大地上已没有唐以前的木构建筑。梁思成不相信这样的论断,1933年,他到河北正定考察古建,开元寺钟楼就是考察的“意外的收获”。

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写道:“……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

斗拱,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形制部件,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承上启下。

唐代,是斗拱技艺发展的顶峰。在梁思成看来,开元寺钟楼下层斗拱颇具唐风。

《正定开元寺钟楼落架和复原性修复》一文写道:“斗拱用材雄大,断面为25.5厘米×17厘米”,“斗拱通高108厘米,是柱高的四点五分之一”。

“斗拱硕大,屋面平缓,出檐深远,这是唐代木构建筑突出的特点。”房树辉说。

河北宋代木构古建中的经典,是堪称“世界古建孤例”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2021年8月19日,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上空,传来嗡嗡声,一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一支古建航拍专业团队正在拍摄摩尼殿的屋顶。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俯视图

屋顶,是古建筑最具魅力的“第五立面”。中国以复杂形制屋顶闻名的代表性古建筑有两处,一处是故宫角楼,另一处就是隆兴寺摩尼殿。

隆兴寺,“京外第一名刹”,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

摩尼殿,是隆兴寺现存最大、最完整、最重要的古建筑,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

摩尼殿的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但其设计的独特性在于,大殿在传统矩形平面之外,向东南西北各伸出一间歇山式抱厦。

“抱厦”,木构建筑中沿房屋外柱出挑的门廊或房间。

古建筑学中,这种四面出抱厦的平面和设计样式,称为“十字抱厦”。现存建筑中在正面或背面出抱厦的居多,摩尼殿这种形制,是全国古建中仅存的一处实例。

单檐歇山顶,有九条屋脊。摩尼殿是重檐歇山顶,四面出的抱厦也是歇山顶,加在一起,整个屋顶有33条屋脊。

众多屋脊的直线和斜线交错,整个屋顶呈现出起伏变幻的立体视觉效果,极富美感。

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梁思成曾赞誉:“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北京的旧称之一)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