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大白层清除至砂浆基层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原有大白层的厚度、与砂浆基层的粘结情况,以及砂浆基层的强度、平整度等状况,同时收集建筑原始设计资料,掌握基层的材料和构造信息。
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标准,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大白层清除工艺、施工顺序、基层保护措施、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并组织技术交底会议,向施工人员详细讲解施工方案,确保其熟悉施工流程和技术要点。
针对可能出现的基层损坏、粉尘污染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准备。
(二)人员准备
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配备施工管理人员、拆除工人、普工等。施工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拆除工人负责大白层的清除作业;普工协助进行材料搬运、垃圾清理等辅助工作。
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拆除工具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基层保护要点等,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施工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材料与设备准备
材料准备
准备基层修补材料,如高强度水泥砂浆、界面处理剂等,用于修复清除大白层过程中受损的砂浆基层。
备好防护材料,如防尘网、塑料薄膜、美纹纸等,用于施工现场的防尘和成品保护。
设备准备
准备拆除工具,如铲刀、电镐、电动铲墙机、锤子、錾子等,用于大白层的铲除作业。
配备运输设备,如手推车、垃圾清运车等,方便及时清理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
准备降尘设备,如喷雾器、洒水壶等,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
准备安全防护设备,如安全帽、防尘口罩、护目镜、手套、防滑鞋等,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施工流程及方法
(一)施工区域隔离与防护
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警戒线和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对施工区域内及周边的门窗、设备、管道等进行防护,使用塑料薄膜、美纹纸等材料进行包裹和覆盖,避免拆除过程中造成损坏。
在建筑物底层出入口上方设置防护棚,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二)大白层清除
局部试验:在大面积清除前,选取施工区域内不显眼的局部位置进行试验性清除,了解大白层与砂浆基层的粘结强度,确定合适的拆除方法和力度,避免盲目施工对基层造成破坏。
人工拆除:对于粘结强度较低、面积较小的区域,使用铲刀、锤子、錾子等工具进行人工铲除。操作时,铲刀应与墙面保持一定角度,从大白层的边角处开始,逐步将其铲离砂浆基层,注意控制用力大小,防止损伤基层。
机械拆除:对于粘结牢固、面积较大的大白层,可采用电镐、电动铲墙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拆除。使用机械拆除时,应调整好设备的工作参数,保持适当的拆除速度和力度,避免对砂浆基层产生过度冲击。同时,机械拆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需同步使用喷雾器等降尘设备进行降尘处理。
清理残渣:及时清理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白层碎屑和灰尘,通过设置在建筑内的封闭通道或溜槽将建筑垃圾运送至地面指定堆放点,防止残渣堆积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拆除完成后,使用吸尘器或扫帚对基层表面进行彻底清扫,去除残留的碎屑和灰尘。
(三)砂浆基层检查与处理
大白层清除完成后,对砂浆基层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存在空鼓、裂缝、松动等情况。使用小锤轻敲基层表面,检查是否有空鼓声音;观察基层表面是否有裂缝、破损等缺陷。
对于基层表面的轻微裂缝和孔洞,使用高强度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找平;若发现大面积空鼓或松动的砂浆层,应将其拆除重新修补,修补时按照基层施工工艺进行操作,确保修补后的基层强度和平整度符合要求。
清理基层表面残留的胶水、污渍等杂物,若基层表面过于光滑,可采用界面处理剂进行拉毛处理,增强后续装饰装修材料与基层的粘结力。
三、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每完成一道工序,由施工班组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质检员进行专检,专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大白层清除过程中,加强对砂浆基层的保护,安排专人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基层受损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基层处理完成后,对其平整度、垂直度和强度进行检测,平整度偏差应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如用2m靠尺检查,偏差不超过5mm),强度需满足后续施工要求。若检测不达标,需重新进行处理,直至验收合格。
四、安全保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防尘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并设置安全网等防护设施。
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和工具。使用电动工具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在拆除作业过程中,设置专人进行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如遇恶劣天气(如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