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有墙裙拆除至砌块基层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原有墙裙的材质、构造、与墙面基层的连接方式,以及周边管线、设备分布情况,收集建筑原设计图纸等资料。
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拆除工艺、施工顺序、安全技术措施及基层保护要点,并组织技术交底会议,向施工人员讲解施工流程、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内容。
针对拆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层损坏、管线暴露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人员准备
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配备施工管理人员、拆除工、普工等,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施工管理人员负责现场协调与安全监督;拆除工负责墙裙拆除作业;普工协助清理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技术培训,内容涵盖拆除工具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等,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材料与设备准备
准备拆除所需工具和设备,如撬棍、锤子、錾子、切割机、电钻、手推车、吸尘器等,并确保设备性能良好,提前进行调试和维护。
准备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护目镜、口罩、防尘面罩、防滑鞋等,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准备临时支撑材料(如木方、钢管等),用于必要时对周边结构进行临时加固;备好基层修补材料(如水泥砂浆、界面剂等),以便对拆除后受损的砌块基层进行修复。
二、施工流程及方法
(一)施工区域隔离与防护
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警戒线和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对施工区域内及周边易受影响的设备、管线、门窗等进行防护,采用覆盖、包裹等方式,避免拆除过程中造成损坏。
在建筑物底层出入口上方设置防护棚,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二)墙裙拆除
装饰面层拆除:若墙裙表面为瓷砖,使用锤子和錾子从瓷砖边角处开始,逐步将瓷砖撬起拆除;若为涂料或木质饰面,可先用切割机沿墙裙边缘切割,再用撬棍将饰面材料拆除。拆除时遵循自上而下、分段分块原则,每段拆除高度不宜超过1.5米,避免大面积同时拆除引发安全风险。
龙骨及附属结构拆除:若墙裙存在龙骨结构,使用电钻、扳手等工具拆除龙骨与墙面的固定件(如螺丝、膨胀螺栓),然后将龙骨逐段拆除。拆除过程中注意保护砌块基层,避免因用力过猛造成基层松动或破损。
清理残留物:及时清理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通过设置在建筑内的封闭通道或溜槽运送至地面指定堆放点,防止残渣堆积影响施工安全和进度。对墙面上残留的粘结剂、钉子等杂物,使用铲刀、钳子等工具清理干净。
(三)砌块基层检查与处理
墙裙拆除完成后,对砌块基层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存在裂缝、松动、缺棱掉角等情况。
对于基层表面的轻微凹陷、孔洞,使用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找平;若基层存在较大裂缝或松动砌块,先将松动部分拆除,再用同类型砌块和砌筑砂浆重新砌筑修补。
清理基层表面的灰尘、油污等杂物,确保基层干净、平整、坚实。若基层表面过于光滑,可采用界面剂进行拉毛处理,增强后续装修材料与基层的粘结力。
三、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由施工班组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质检员进行专检,专检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拆除过程中,加强对砌块基层的保护,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基层损坏。若发现基层损坏,及时按照既定处理方案进行修复,确保基层质量符合后续施工要求。
基层处理完成后,对其平整度、垂直度进行检测,偏差应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如平整度偏差不超过5mm,垂直度偏差不超过3mm)。
四、安全保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
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品,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设置安全网等防护设施。
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和工具。使用切割机、电钻等电动工具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在拆除作业过程中,设置专人进行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如遇恶劣天气(如大风、暴雨等),应停止拆除作业,并将施工设备和材料妥善保管。
加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严格按照用电规范进行操作,严禁私拉乱接电线,确保用电安全。
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垃圾池,对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堆放(如瓷砖、木材、金属等分类),及时联系有资质的运输单位进行清运,保持施工现场整洁。
在拆除作业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如洒水降尘、设置防尘网等,减少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对粉状建筑垃圾应采用覆盖措施,避免风吹扬尘。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噪声较大的拆除作业。如因工程需要必须连续施工,应提前办理相关手续,并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设置隔音围挡等。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收集处理,经沉淀等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污染周边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