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厚釉面砖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技术人员仔细研读施工图纸、设计说明及相关规范,明确釉面砖的规格、颜色、图案、铺贴方式(如横铺、竖铺、斜铺等)以及质量验收标准。
对施工现场基层进行全面检查,检测基层的平整度、垂直度、强度和含水率。平整度偏差应控制在±2mm以内(2m靠尺检查),基层含水率不大于10%,强度需符合要求。若基层存在空鼓、裂缝等问题,提前制定处理方案。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流程、操作要点、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技术要求,并组织技术交底会议,向施工人员详细讲解施工方案,确保其熟悉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
(二)人员准备
组建专业施工队伍,配备施工管理人员、瓦工、普工等。施工管理人员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瓦工负责釉面砖的铺贴作业;普工协助完成材料搬运、基层清理等辅助工作。
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釉面砖施工工艺、安全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点等。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作业,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施工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材料与设备准备
材料准备
采购符合设计要求的4-5厚釉面砖,面砖的品种、规格、颜色、图案应一致,表面平整、边角整齐,无裂缝、掉角、缺釉等缺陷。材料进场时,严格检查产品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检,重点检测面砖的吸水率(不大于10%)、抗折强度等指标,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
准备粘结材料,如瓷砖胶、水泥砂浆(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砂采用中砂并过筛,含泥量不大于3%)。瓷砖胶应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保水性和抗滑移性;若使用水泥砂浆,需按配合比准确配制,一般水泥与砂的比例为1:3-1:2.5。
准备勾缝材料,如专用勾缝剂、彩色填缝剂等,其颜色应与釉面砖相协调,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污性能。
准备辅助材料,如膨胀螺栓、塑料锚固件(用于墙面基层加固)、海绵、棉纱、美纹纸、水平尺、靠尺、橡皮锤、锯齿抹子等。
设备准备
准备切割设备,如瓷砖切割机,用于釉面砖的切割加工,确保切割尺寸准确。
配备搅拌设备,如电动搅拌机,用于搅拌瓷砖胶或水泥砂浆,保证材料搅拌均匀。
准备测量设备,如激光水平仪、卷尺等,用于墙面或地面的放线定位,保证铺贴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二、施工流程及方法
(一)基层处理
清理基层表面的灰尘、油污、疏松物等杂物,确保基层表面干净、平整、坚实。对于混凝土基层,需去除表面的脱模剂;对于旧墙面,应铲除原有的装饰层,并进行找平处理。
检查基层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偏差较大的部位用水泥砂浆或专用找平材料进行修补找平。基层表面应粗糙,以增强粘结力,必要时可采用界面剂进行拉毛处理。
基层处理完成后,进行浇水湿润,但不得有明水,保证基层与粘结材料良好粘结。
(二)弹线分格
根据釉面砖的规格、铺贴方式和设计要求,在基层表面弹出水平和垂直分格线。弹线时,以门窗洞口、阴阳角等为基准,确保线条横平竖直。
确定釉面砖的铺贴排版方案,尽量避免出现小于1/3砖宽的窄条砖,非整砖应排在不显眼的部位,如阴角处或次要墙面。
(三)釉面砖预排
在正式铺贴前,进行釉面砖预排,将釉面砖按颜色、花纹、规格等进行分类,挑选出尺寸偏差大、颜色不均匀、有缺陷的面砖。
按照弹好的分格线,在地面或墙面上进行干排砖,检查面砖的排列效果,调整面砖的缝隙宽度(一般为1-3mm),确保面砖铺贴后美观、整齐。
(四)粘贴釉面砖
瓷砖胶粘贴法:使用锯齿抹子将瓷砖胶均匀涂抹在基层表面,每次涂抹面积不宜过大(约1-2㎡),然后将釉面砖背面也涂抹一层瓷砖胶,厚度约3-5mm,再将面砖按弹线位置粘贴到基层上,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面砖,使其与基层粘结牢固,并调整面砖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水泥砂浆粘贴法:在基层表面和釉面砖背面同时涂抹水泥砂浆,厚度约5-8mm,然后将面砖粘贴到基层上,用橡皮锤敲实,并用靠尺检查平整度,及时调整面砖位置和缝隙宽度。面砖铺贴应从下往上、从阳角开始,逐行逐块进行,每行面砖铺贴完成后,用水平尺检查平整度,确保面砖表面平整、缝格均匀。
(五)勾缝
釉面砖铺贴完成24小时后,待粘结材料完全固化,进行勾缝作业。
将勾缝剂按比例加水搅拌均匀,用勾缝工具将勾缝剂填入面砖缝隙中,填充饱满、密实,然后用专用工具将缝隙表面压平、压光,去除多余的勾缝剂。勾缝时应注意避免污染釉面砖表面,若有污染,及时用海绵或湿布擦拭干净。
(六)清理与养护
勾缝完成后,用干净的湿布或棉纱将釉面砖表面残留的勾缝剂和污渍清理干净,确保面砖表面整洁。
釉面砖铺贴完成后,应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养护期间避免碰撞、踩踏面砖,防止面砖松动、空鼓。在养护初期,可采用洒水或覆盖塑料薄膜等方式保持面砖表面湿润。
三、质量保证措施
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检验制度,对釉面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