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空心砌块墙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技术人员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相关规范及标准,如《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等,全面了解设计意图、墙体构造要求、门窗洞口位置、预留预埋等细节。
根据工程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专项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内容,并组织专家论证。依据论证意见完善方案后,向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流程与操作要点。
依据设计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精确测量放线。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在结构基层上准确弹出墙体轴线、边线和门窗洞口位置线,同时弹出水平标高控制线,作为墙体砌筑的依据,并做好复核工作,保证放线精度。
(二)材料准备
混凝土空心砌块:选用符合设计强度等级及质量标准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其规格、尺寸应一致,外观质量应符合要求,无裂缝、缺棱掉角等缺陷。砌块进场时,应提供产品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砌块应按规格、强度等级分类堆放整齐,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m,且应采取防雨、防潮措施,防止砌块受潮影响砌筑质量。
砌筑砂浆: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砌筑砂浆,如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等。砂浆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拌制。水泥应选用质量稳定、强度符合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应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场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复检;砂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应超过5%,使用前应过筛;石灰膏等掺和料应充分熟化,不得含有未熟化的颗粒。
辅助材料:准备好拉结筋、预埋件、防水卷材、密封胶等辅助材料,其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拉结筋应进行防锈处理,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应准确无误。
(三)设备准备
施工机械:配备塔吊、施工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确保材料能够及时、安全地运输至施工楼层;准备砂浆搅拌机,保证砂浆搅拌均匀、符合要求;配备手推车、灰斗等水平运输工具,便于材料在施工现场的搬运。
施工工具:准备好瓦刀、托线板、靠尺、皮数杆、水平尺、钢卷尺、线锤、小撬棍等砌筑工具,以及电钻、电焊机等小型机具,确保工具性能良好、数量充足,满足施工需求。
(四)现场准备
清理施工现场,清除基层表面的杂物、油污、积水等,确保基层平整、干净、坚实。对于存在凹凸不平的部位,应进行找平处理,保证墙体砌筑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检查现场的临时用电、用水线路,确保水电供应稳定、安全可靠。在施工现场合理设置砂浆搅拌场地和材料堆放场地,材料堆放应便于取用,且应设置标识牌,标明材料的品种、规格、检验状态等信息。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人员进场,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交底,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一)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测量放线→立皮数杆→制备砂浆→排砖撂底→砌块砌筑→构造柱、圈梁施工→墙体顶部斜砌→墙面清理与勾缝→验收
(二)操作要点
基层清理:将砌筑部位的楼地面、墙柱表面的浮浆、杂物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确保基层与砌块之间粘结牢固。
测量放线: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楼地面上弹出墙体的轴线、边线和门窗洞口位置线,同时在墙柱上弹出水平标高控制线,经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立皮数杆:根据砌块的规格、灰缝厚度和墙体高度,制作皮数杆,并将其立在墙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皮数杆上应标明砌块的皮数、灰缝厚度、门窗洞口、过梁、圈梁等位置,以控制墙体的砌筑高度和垂直度。皮数杆间距不宜超过15m,且应保证垂直、牢固。
制备砂浆: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采用砂浆搅拌机进行砂浆拌制。搅拌时间应符合规定,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120s,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180s。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分别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
排砖撂底:根据墙体尺寸和砌块规格,进行排砖撂底,确定砌块的砌筑位置和皮数。排砖时应遵循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的原则,尽量减少通缝,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非整块砌块应排在墙体的次要部位或阴角处,门窗洞口两侧应采用整块砌块砌筑。
砌块砌筑:
砌筑前,应提前1-2d对砌块进行浇水湿润,使砌块的相对含水率控制在40%-50%。严禁使用干砖或处于吸水饱和状态的砌块进行砌筑。
采用“三一”砌筑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确保灰缝饱满、均匀。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灰缝应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90%,竖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