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抹灰内墙(14+6mm)施工方案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等相关规范,掌握设计对抹灰工程的要求,明确墙面的阴阳角处理、门窗洞口收口等细节做法。
编制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针对14+6mm分层抹灰工艺,制定各环节技术要点与质量标准,并组织技术交底会议,向施工人员讲解施工流程、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根据设计图纸,对墙面进行测量放线,弹出水平控制线与垂直控制线,确定抹灰厚度基准点,为后续施工提供精准依据。
(二)材料准备
水泥: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水泥色泽均匀,无结块现象,具备产品合格证及性能检测报告。进场后按批次抽样复检,确保安定性、凝结时间等指标符合标准。
砂:采用中砂,含泥量不超过5%,使用前需过筛,颗粒坚硬洁净,避免影响抹灰层强度与粘结性。
石灰膏:石灰膏应充分熟化,熟化时间不少于15天,严禁使用含有未熟化颗粒的石灰膏,防止墙面出现爆灰现象。
外加剂:根据实际需求,可适量添加界面剂、抗裂纤维等外加剂,增强抹灰层与基层的粘结力,减少裂缝产生。界面剂应具有良好的渗透与粘结性能,抗裂纤维需分散均匀。
(三)设备及工具准备
机械设备:配备砂浆搅拌机、垂直运输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确保砂浆搅拌均匀且材料运输高效。搅拌机应定期维护,保证搅拌质量与效率。
施工工具:准备刮杠、抹子、托灰板、靠尺、水平仪、线坠、扫帚、水桶等工具。刮杠长度应与墙面高度适配,靠尺精度需满足墙面平整度检测要求,确保施工操作便捷、质量可控。
(四)现场准备
清理墙面基层,去除灰尘、油污、脱模剂等杂物,对于凹凸不平的部位,进行剔凿或修补处理,保证基层平整、坚实。
检查墙面预留孔洞、管线等位置是否准确,对穿墙管道、线盒等进行固定与封堵,防止抹灰时出现渗漏、空鼓等问题。
提前对墙面进行洒水湿润,浇水次数根据墙体材料与气候条件确定,使墙体具有一定湿度,确保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但墙面不得有明水。
二、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一)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墙面浇水湿润→吊垂直、套方、找规矩→做灰饼、冲筋→抹底层砂浆(14mm)→养护→抹面层砂浆(6mm)→养护→检查验收
(二)操作要点
基层处理:彻底清除墙面浮灰、油污等,对于混凝土墙面,可采用界面剂进行拉毛处理,增强基层与抹灰层的粘结力;加气混凝土墙面需提前涂刷专用界面剂,防止空鼓、开裂。
墙面浇水湿润:在抹灰前1-2天对墙面进行浇水湿润,使水分渗入墙体内部10-20mm,确保抹灰时基层具有合适的湿度。
吊垂直、套方、找规矩:利用托线板、线坠等工具,从墙面阴阳角处开始吊垂直,确定抹灰墙面的垂直度;通过套方、找规矩,确定抹灰层的整体平整度与阴阳角方正度,弹出抹灰控制线。
做灰饼、冲筋:在墙面四角距顶棚、地面200mm处做灰饼,灰饼尺寸为50mm×50mm,厚度根据墙面平整度确定,以保证抹灰层厚度均匀。然后根据灰饼,在墙面中间每隔1.2-1.5m做竖向灰饼,并在灰饼之间做横向冲筋,冲筋宽度与灰饼相同,高度与灰饼平齐,形成抹灰的基准面。
抹底层砂浆(14mm):将搅拌好的底层砂浆均匀涂抹在墙面上,采用分层涂抹的方式,每层厚度控制在7-8mm,间隔时间以底层砂浆初凝为准。涂抹时用力压实,使砂浆与基层紧密粘结,并用刮杠按冲筋刮平,用木抹子搓毛表面,为面层砂浆施工创造良好的粘结条件。
养护:底层砂浆抹完后,常温下24小时后开始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保持墙面湿润,防止底层砂浆因失水过快而产生裂缝。
抹面层砂浆(6mm):底层砂浆养护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进行面层砂浆施工。面层砂浆应涂抹均匀、平整,避免出现抹痕与接槎痕迹。抹完后,用铁抹子压光,使表面光滑平整,阴阳角处应抹成直角,确保墙面观感质量。
养护:面层砂浆施工完成后,继续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防止面层开裂,保证抹灰层强度与耐久性。
三、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专检)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经检查合格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对水泥、砂等材料按批次进行检验,严禁使用不合格材料。加强砂浆配合比管理,确保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加强施工过程监控,重点检查基层处理、灰饼冲筋、分层抹灰厚度等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定期对墙面平整度、垂直度、阴阳角方正度进行测量检查,偏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提高操作水平与质量意识,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四、安全保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系好安全带,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