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铁路车站行车教学课件.ppt
文件大小:4.34 MB
总页数:50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22万字
文档摘要

铁路车站行车教学课件欢迎学习铁路车站行车教学课程。本课件全面介绍铁路运输行车组织基础知识,帮助学员理解车站设备布置与运用原理,并深入探讨现代铁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掌握铁路车站运营的核心知识,了解不同类型车站的功能与设计特点,以及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的技术差异。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帮助您建立系统的铁路运输专业知识体系。

课程介绍铁道交通运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专业知识铁路行车组织先修课奠定专业基础车站作业与安全管理实用操作技能本课程作为铁道交通运营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铁路行车组织、客货运组织等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先修课。通过系统学习,您将全面了解车站作业流程与安全管理规范,掌握铁路运输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结合高铁与普速铁路的实际案例,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指导,帮助学员建立完整的铁路运输知识体系,为将来从事铁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铁路线路基础知识线路构造及技术状态基础设施标准线路设备关键影响运输安全保障高铁与普铁技术差异速度等级区别铁路线路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运输安全与效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铁路线路的基本构造及技术状态要求,帮助学员理解线路设备对铁路运输的关键影响。此外,我们将对比分析高速铁路与普速铁路在技术标准、设备配置和施工要求上的差异,让学员全面把握不同等级铁路线路的特点,为后续学习车站设计与运营打下基础。

铁路线路构造路基及桥隧建筑物路基宽度与坡度标准桥梁承载能力要求隧道断面设计规范轨道构造与标准钢轨与轨枕规格扣件系统技术参数道床结构设计要求无砟轨道技术板式无砟轨道结构CRTS系列轨道应用高速铁路专用技术铁路线路构造是铁路工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路基及桥隧建筑物、轨道构造等多个组成部分。路基作为轨道的支撑结构,其稳定性直接影响行车安全;而桥隧建筑物则是解决地形障碍的重要手段。轨道构造方面,不同等级铁路采用不同规格的钢轨、轨枕和扣件系统。高速铁路广泛应用无砟轨道技术,相比传统有砟轨道,具有稳定性好、维护周期长、乘坐舒适度高等优势。

轨道构造及技术标准钢轨类型与选择50kg/m:普速货运线路60kg/m:客运专线标准75kg/m:高速铁路专用轨枕种类及应用木轨枕:小半径曲线混凝土轨枕:普速线路预应力轨枕:高速线路扣件系统设计弹条式扣件:普速线路WJ系列扣件:重载线路弹性扣件:高速线路轨道是铁路线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标准直接决定列车运行的速度等级和安全性能。钢轨作为直接承受车轮荷载的构件,按单位长度重量分为多种规格,线路等级越高,选用的钢轨规格越大,以满足高速、重载运行需求。轨枕是连接钢轨与道床的中间构件,不同材质的轨枕适用于不同条件的线路。扣件系统则是保证钢轨与轨枕可靠连接的关键,现代铁路广泛采用弹性扣件,以提高轨道的稳定性和减振性能,延长线路使用寿命。

道岔设备道岔基本构造与组成部件道岔由基本轨、尖轨、辙叉和护轨四部分组成,是实现列车转换行进方向的关键设备。基本轨提供连续轨道;尖轨实现方向转换;辙叉保证车轮安全通过;护轨增加过岔安全性。各类道岔型号及使用条件道岔按分叉角度分为9号、12号、18号等多种型号,号数越大分叉角度越小,通过速度越高。普速铁路常用9号道岔,最高通过速度120km/h;高速铁路多采用18号及以上道岔,通过速度可达230km/h。可动心轨提速道岔技术特点可动心轨道岔通过使辙叉心轨可移动,消除了固定心轨道岔存在的轮轨双点接触问题,有效减小冲击,提高通过速度和舒适性,是高速铁路的标准配置,通过速度可达350km/h以上。道岔是铁路线路中最为复杂的设备之一,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随着铁路速度的提升,道岔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固定心轨道岔发展到现代可动心轨道岔,大幅提高了列车通过道岔的速度。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曲线半径与超高设计铁路曲线设计中,半径是关键参数,决定着列车通过速度。普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为300-500米,高速铁路曲线半径通常大于7000米。超高是指曲线外轨高于内轨的高度差,用于平衡列车过弯时的离心力。超高值根据设计速度和曲线半径计算确定,最大值普速线路为150mm,高速线路为180mm。坡度设计与列车运行纵断面坡度是影响列车牵引定数的重要因素。货运线路控制坡度通常为6-12‰,客运专线为20-30‰,高速铁路为12-20‰。坡度设计必须考虑机车牵引能力、制动距离和能耗等因素。坡度越大,能耗越高,安全裕度越小;坡度过小,则增加工程造价和线路长度。高速铁路特殊要求高速铁路曲线设计更为严格,采用缓和曲线长度更长、超高变化率更小的设计标准,以保证高速行驶的平稳性。相邻线路要素之间需设置足够长的直线段,避免复合曲线。坡度变化点设置的竖曲线半径更大,一般不小于25000米,以减小垂向加速度变化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

限界及线路间距建筑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