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31.11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01千字
文档摘要

教学设计

课题

眼睛和眼镜

科目

物理

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了解人眼成像原理”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眼球相当于照相机,眼睛里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通过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知道用眼常识,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学情

分析

学生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学生虽然对眼睛和眼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缺少从物理的角度对眼睛和眼镜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资源环境分析

拥有良好的网络资源,教室里装有交互式一体机,学校里也拥有全面的配套实验室,探究实验非常方便。

教学准备

教学

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

3.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4.知道用眼常识,并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重点

难点

眼镜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法

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具

资源

凸透镜、光屏、凹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多媒体资源等。

设计

思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观察比较,形成概念;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4.当堂检测,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应用

新课导入

思考: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讨论后回答,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多媒体资源

新课教学

一、眼球的结构1.人眼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2.照相机使用时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3.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看远处物体--晶状体怎么调节?看近处物体---晶状体怎么调节?4.思考:若晶状体不能调节或调节能力减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近视眼的产生原因: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折光能力太强。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光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讨论:如何使交点往后移,使视网膜上成像清晰?3.近视眼的矫正:凹透镜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1.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远视眼的产生原因:晶状体太薄(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折光能力太弱,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上。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思考并回答:1.成像原理相同

2.调焦(改变像距和物距)

3.晶状体自动调节,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4.看清物体的范围减小了,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叫做近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叫做远视眼。

1.使凸透镜的中间变薄,改变凸透镜的焦距2.改变入射光的传播方向

利用凸透镜使光会聚的特点,配戴用凸透镜制作的远视眼镜(老花镜)可以得到矫正。

多媒体资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

板书设计

眼睛和眼镜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从知识层面上,绝大部分学生理解了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原理,知道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只带了一套,没有让学生全部亲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