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1全国高二(上)期中历史汇编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单选题
1.“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2.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3.从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一些奴颜婢膝的“国王之友”和政治掮客,单凭王室支持登上相位,用国王恩赐官职的润滑剂维持着行政机构的运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王违背《权利法案》中议会至上的原则
B.英国行政权力脱离了议会监督
C.英国近代政体中长期保留了传统政治色彩
D.英国还没有建立责任内阁制
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6.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核,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这种制度改革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7.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8.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总是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一传统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表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 D.带有浓厚民主共和色彩
9.18世纪末以来,西欧各国纷纷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了社会发展。但科举制在中国却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并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历史悠久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中国科举八股取士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0.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11.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2.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A.行政效能的提高 B.国会职责的扩充
C.权力中心的转移 D.政党政治的形成
13.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政府腐败严重 D.分权制衡完善
14.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