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稿.pdf
文件大小:131.1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85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加

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正经历着文艺复

兴资本主义兴起,明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承上启下,地位重

要。

2、教学目标:

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

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

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

我们确定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

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

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

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

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的壮举,

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

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

全的人格。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显示了中国睦邻

友好的传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寇的一次胜利,捍卫国家主权。

有助于培养爱国热情,每当外敌入侵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

人民斗志的旗帜,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难点: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

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

路线》做成多煤体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

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

而形成较为准确的时空概念。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形成的过渡阶段,比较容易

接收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

学习历史,同时适当增加素材,调动学生感观认知,向培养形成抽象

思维过渡。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设计探

究问题,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

史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煤体辅助教学

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

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视频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几个“郑和

下西洋”场景。

设计理念:不仅让学生重新感受当时的盛况,又能联系实际,形

象直观的点明主题,

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传递和平的使者—郑和

环节1:由学生以自主阅读、总结归纳的方式完成郑和下西洋

的知识简表

时间

次数

海船规模

到达范围

地位

意义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完成知识简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归纳的

能力,这里可以给学生一两分钟时间快速记忆这些知识

环节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应具备哪些

条件?”

设计理念: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大胆合理想象,激发学习兴

趣,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奠定了基础。

过渡:明朝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往来,也有矛盾冲突,戚继光抗倭,这

就引出第二重点内容的学习。

二、抵御侵略的英雄—戚继光

环节一:自主学习完成提纲:

1、什么是倭寇?有什么危害?

2、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有哪些?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环节二: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