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说课课件.ppt
文件大小:2.69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8千字
文档摘要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下西洋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对教材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把握教材内容,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们确定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显示了中国睦邻友好的传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寇的一次胜利,它是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难点: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形成的过渡阶段,比较容易接收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同时适当增加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煤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公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郑和下西洋”。设计理念:联系实际,形象直观的点明主题,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学习。(二)、讲授新课一、传递和平的使者—郑和环节1:由学生以自主阅读、总结归纳的方式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简表时间次数海船规模到达范围地位意义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完成知识简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归纳的能力。

环节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

“郑和下西洋应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理念: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材料进行

大胆合理想象,激发学习兴

趣,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

历史意义奠定了基础。二、抵御侵略的英雄—戚继光环节一:自主学习完成提纲:1、什么是倭寇?有什么危害?2、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有哪些?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环节二: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三、远离祖国的孩子—澳门播放歌曲《七子之歌》环节一:1、歌曲中的“妈港”是指哪里?2、这个孩子是被哪个国家掠走的?何时回来的?为什么能回来?设计理念:这几个问题的设计用拟人的手法,符合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简单、直接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