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诗歌四首》第三课时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539.75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58千字
文档摘要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contents章节一导入课文章节二品读诗歌章节三作业

第一章导入课文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新课导入5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简介6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第二章品读诗歌

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明诗意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整体感知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直抒胸臆,思乡之情。

深入理解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深入理解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本文思维结构导图首联:旅途奔波之意颔联:恢宏阔大之景借景抒情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思乡之情14

主旨归纳《次北固山下》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的描写,流露出思愁思乡的真挚情感。

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拓展延伸17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章作业

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