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诗歌四首》第四课时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546.43 KB
总页数:21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1.69千字
文档摘要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contents章节一导入课文章节二品读诗歌章节三作业拓展

第一章导入课文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第二章品读诗歌

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诗歌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整体感知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整体感知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整体感知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深入理解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深入理解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本文思维结构导图18

主旨归纳《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第三章作业拓展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