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557.39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5千字
文档摘要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contents章节一导入课文章节二预习检测章节三品读诗歌章节四作业拓展

第一章导入课文

第一课时观沧海

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第二章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预习检测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点。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

第三章品读诗歌

诗歌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耸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整体感知

14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整体感知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整体感知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深入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深入探究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