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XX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初读《资本论》,每每读到晦涩之处[1],便想到马克思在写此书时的感慨——“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2]”。但对于这本百科全书式的天才著作仅读一遍是无法深刻领会其微言大义的。因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在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11]
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更不用说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了。总之,只要与《资本论》有关,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寻找下去,研究下去。这种研究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12]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门向导。[13]在第一卷的两篇序言和跋文里,马克思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而在我们日常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却被狭隘地定义为: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同时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吴易风老师曾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这个角度来讨论和澄清这一问题[3]。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生产人们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特殊方式。
整个《资本论》第一卷既有理论性的研究分析了商品及其价值阐述的是经过唯物史观改造和创新过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建立了两种类型的价值:使用价值即某物的有用性;交换价值,由融入物品中的劳动量决定。按照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它同时具有双重性质。既然“商品的交换价值必须要以为他们共同所有的某种形式表达出
原因由于机器的引进,劳动时间减少,这样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会减少。当然机器会提高生产,殖民市场会吸收一些劳动力,但这种单纯的治标最终不可避免地将带来危机。
第一卷的最后是一个大的部分,[14]在这一部分里马克思描述了资本家落入“积累欲与享受之间的浮士德式的冲突”,就必定会去生产一支“产业后备军”或巨大的暂时性失业工人蓄水池来适应市场变化。马克思以令人发聩的语言总结道:“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变成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但是,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要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7]。”
[1]现在看来之所以晦涩是并没有理解到其中的美,书中不乏像“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一样富有哲理美的句子。
[2]1962-1963年马克思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曾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到——“我的朋友,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事业才常青。”
[3]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