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资本论读后感.docx
文件大小:1.44 M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16千字
文档摘要

毛概大作业

PAGE4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班级学号:

姓名:

专业:通信工程

学院:计算机学院

2017年11月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究其本宗,首先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其中一览无余,它把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同时,还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对《资本论》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清楚马克思的写作目的,才能满足我们的只是储备需求。

关键字:资本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基本认识、百科全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

交换,而是来源于劳动,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继而马克思引出了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按照马克思的叙事,资本家的利润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其中有六个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足以抵得上资本家给予工人一天的工资,那么这剩余的六个小时的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只是这六个小时被资本家用工资掩盖了而已,因为工资是资本家名义上给予工人的十二个小时的报酬。工人的工资的水准最低的限度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得不到就无法维持劳动力的更新,最高的限度就是还要生存资料、生活资料、后代的延续(持续的创造劳动力) ,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商品最后出手所获得的货币总数扣除工人工资、生产原料成本、生产工具的折旧费用等,余下的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恰恰就是为了获得这部分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货币的增殖的过程就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

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的积累与原始积累是不同的。最原始的积累,马克思用英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从圈地运动、政府的法令、海外的移民、海外的资本投资等这些手段,英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自由的工人,人身的自由,同时又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两样使得农民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除了进入工厂,别无它路可以走。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原料,有了土地,可以生产亦可以获取地租,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个样子。

从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可以大致看出来这个过程,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资本的占有者形成了资本家,土地的使用者形成了农民,劳动力的出卖者形成了工人。 在资本的原始积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了无业游民。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是自由的,但是同时又完成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样这种无业游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就一无所有,这就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而资本与土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资本家这个阶层,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雇佣劳动。为了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又需要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就有工资的界定的标准。

总结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之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却是是血与泪的历史,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在马克思所罗列的有关工作日的叙述中,现在的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作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人际的关系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创立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最终就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和武装无产阶级,为了砸烂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所有这一切,也是我国人民坚持的信念,为了更高层次的自由,我们一定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