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contents章节一故事导入章节二正音字章节三整体感知章节四作业
第一章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三国时,陈元方十一岁,去拜会袁绍。袁绍问:“你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我的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一致的。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陈元方用机智的话语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不伤及袁绍的面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个聪明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
第二章正字音
正字音不(fǒu)惭(cán)
第三章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词语解释2.重点字词解释(1)与友期行(约定)(2)太丘舍去(舍弃)(3)去后乃至(才)(4)门外戏(玩耍)(5)尊君在不(同“否”)(6)相委而去(舍弃)(7)则是无信(信用)(8)下车引之(拉,牵拉)(9)入门不顾(回头看)
课文复述3.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析人物,明事理1.文中“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析人物,明事理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①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②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③元方: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析人物,明事理3.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会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
析人物,明事理4.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做言而有信的人。②我们要懂礼仪,语言文明,学会尊重他人。③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主旨归纳《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15
第四章作业
作业布置17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