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甘肃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授权考试试卷与答案.doc
文件大小:27.04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6-27
总字数:约2.39千字
文档摘要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授权考试试卷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的基本治则

A.扶正祛邪

B.调整阴阳

C.因时制宜

D.疏通经络

2.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

A.肝

B.肺

C.脾

D.胃

3.下列哪项不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

B.阳在外,阴之使也

C.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津液

B.精液

C.血液

D.宗气

5.下列哪项不属于六淫致病的特点

A.外感性

B.季节性

C.传变性

D.地域性

6.下列哪味药不是清热药

A.石膏

B.知母

C.麻黄

D.黄连

7.具有“主胞胎”功能的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8.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水

E.水生木

9.下列哪项不是经络的生理功能

A.沟通联系作用

B.运输渗灌作用

C.感应传导作用

D.调节作用

E.化生血液作用

10.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的组成原则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E.引经药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有

A.整体审查

B.四诊合参

C.病证结合

D.动静统一

2.以下属于五行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A.木旺乘土

B.土虚木乘

C.木火刑金

D.水不涵木

3.下列哪些属于奇恒之腑

A.脑

B.髓

C.骨

D.脉

4.下列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传化物而不藏

B.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

D.满而不能实

5.下列哪些属于中医的辨证方法

A.八纲辨证

B.气血津液辨证

C.脏腑辨证

D.六经辨证

6.下列属于清热燥湿药的是

A.黄芩

B.黄连

C.黄柏

D.龙胆草

7.下列属于补阳药的是

A.鹿茸

B.淫羊藿

C.杜仲

D.续断

8.下列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是

A.药味加减

B.药量增减

C.剂型更换

D.君臣佐使关系改变

9.下列属于经络系统组成部分的有

A.经脉

B.络脉

C.经筋

D.皮部

10.下列属于中医预防疾病的原则有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扶正祛邪

D.调整阴阳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体的整体,世界本身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3.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5.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6.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7.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其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8.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9.方剂的君臣佐使是固定不变的。()

10.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简述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及关系。

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关系是事物发生、发展的促进关系,相克关系是事物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

3.简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季节性,与季节气候相关;地域性,受地域环境影响;相兼性,可两种或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简述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意义。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佐药:佐助君、臣药,或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毒性,或制约君臣药烈性。使药:引经药或调和诸药。意义是使方剂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提高疗效。

五、讨论题(每题5分,共4题)

1.谈谈你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解。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资料,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作出证的诊断,然后根据证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它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色,能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病情。

2.如何在临床中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