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检测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8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有客人远道而来,我们可以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
B.人到七十,余日不多,便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孔子都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C.《论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孔子的一句话,为民族添彩,光阴似箭,“逝者如斯夫”,大江东流,带不走古老的掌故。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含义及语境的理解。A选项引用恰当,表达对远方来客的喜悦。C选项强调正确的学习方法。D选项用“逝者如斯夫”形容时光流逝。而B选项中“七十而从心所欲”并非指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种理解有误,不符合孔子原意及语境。
2、对《蜀相》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本人,但对祠堂的描写已暗含丞相本人。
B.“何处寻”的“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心思其人,才要寻其庙。
C.“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对经常依赖诸葛亮的计策来谋取天下感到很内疚。
D.《蜀相》写于公元760年,杜甫写此诗与当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有关。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蜀相》诗歌内容的理解。在古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是赞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出谋划策,而非说刘备内疚。A选项指出对祠堂描写暗含丞相本人,正确。B选项“寻”字体现追慕之情,合理。D选项点明写作背景与“安史之乱”有关,符合史实。综上所述,C选项的分析不恰当。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哪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归园田居》(其一)诗句的理解。对仗句式指上下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仗工整,且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的向往。B选项未用比喻和对仗;C选项是环境描写;D选项虽有比喻但对仗不明显。所以选A。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语境的理解。A选项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于形容贾爷爷老当益壮,恰当。C选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求学之人克服困难,合适。D选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华侨思乡之情,贴切。而B选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雪景,用于富春江“亮灯工程”的夜景不符合语境。
5、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大熊猫一样享有“国宝”之称的四川鹧鸪近年来不断减少,目前已经超过两千只了。
B.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用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布什政府的“倒萨”计划。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病句的判断。A项“不断减少”与“超过两千只”矛盾;C项“遭到破坏的危险”句式杂糅;D项“传媒”包含“报纸、广播、互联网”,并列不当。B项表述清晰准确,没有语病。所以应选B选项。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都是罗贯中《水浒传》一书中家喻户晓的故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