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网络去中心化;第一节去中心化
第二节网络去中心化
第三节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辨析
第四节网络祛魅
第五节网络去中心化对社会的影响;3;第一节去中心化;一、去中心化的概念;6;二、中心化的特点;三、去中心化的特点;9;10;第二节网络去中心化;一、网络去中心化的技术基础
;二、网络去中心化的表现
;三、网络应用中的“去中心化”
;
;16;17;第三节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辨析;一、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二、去中心化过程中的分布式中心化;三、“去中心化”理念
;四、网络去中心化走向
;23;第四节网络祛魅;一、去精英化
;
;二、去名人化
;28;第五节网络去中心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互联网与传播去中心化
;二、互联网与教育去中心化
;
;第四章;34;去中心化是指事物或者现象(如功能、权力、人口或资源)从中心化的状态向外分散的过程及其呈现的样态。后现代主义中有去中心化思潮,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加速了社会去中心化的进程。
在去中心化的状态中,系统的资源才能被最大利用,否则会有资源浪费的现象。去中心化的成就价值在于形成若干个分布式中心节点,使其资源发挥较佳状态。
去中心化主要体现以下特点:(1)没有强制的控制中心。一是机会平等,即掌握差异化信息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中心。二是网络信息裂变式的传播使信息交换过程难以被完全控制,需要新的整合机制。(2)层级弱化。(3)成员之间高度连接。(4)形成分布式网络。
名人化和精英化是由信息渠道的单一化形成的,当互联网出现了多元信息方式后,名人化和精英化现象就淡化了。;复习思考题;第十四章网络电子信息反商品化;第一节反商品化
第二节网络电子信息反商品化
第三节网络电子信息的反商品化表现
第四节零边际成本社会;39;第一节反商品化;一、反商品化的含义;42;(三)商品化的作用
商品化的最大作用是把资源“均衡分布”。其他作用包括:商品化在推动世界进步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商品化使得人能够从繁重的简单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意义的事情;商品化使得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商品化使人类社会所能消费的物品变得更为多样,同时促进了开放自由市场的形成;等等。
而商品化最大的副作用是把不该交易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过度交易了。比如,原本属于公共产品的物品被商品化、艺术品被商品化、文化被商品化等等,引发了人们之间持久而激烈的争论。又如,少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带动的旅游业发展,引起了少数民族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对商品化带来的结果表示担忧,除了民族文化被污染、被同化之外,商品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其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反商品化;45;第二节网络电子信息反商品化;一、网络电子信息的特征;(二)电子信息的特点
(1)电子信息是无形的
(2)电子信息可以被准确无误地快速复制。
(3)电子信息的传输速度快。
(4)电子信息可以实现在线共享。
这里所提到的共享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位网络用户可以将完整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分享给别人,如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另一方面是指多人同时在线阅读、编辑一份文档。电子信息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太容易再生产了。;二、概念依据;50;三、反商品化的运作
;52;第三节网络电子信息的反商品化表现;54;第四节零边际成本社会;一、零边际成本;57;(二)零边际成本现象
新经济范式可以降低边际成本,使之接近于零;这使许多商品和服务近乎免费,并能够协同共享。比如,近年来,在网上以接近免费的方式制作和分享音乐、视频、新闻和知识,已经影响了音乐业、影视业、报业、杂志业和图书出版业的收入。因而,在信息时代,零边际成本现象已经走在了反商品化的路上。;二、价值观念转变;60;三、协同共享模式;四、物联时代;(二)产消者
网络时代的大量消费者实质上在渐渐成为“产消者”(即生产与消费合为一体)。托夫勒提出的“prosumer”(译为“产消者”或“产消合一者”)特别适用于“知识社会”和“体验经济”。产消者是指那些参与生产活动的消费者,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就是那些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满足而不是为了销售或者交换而创造产品、服务的人。乍一看,如果人人都是产消者,似乎就回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了。实则不然,产消者的前提是有一个共享经济。产消者的出现会削弱垄断者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重构产业形态。
;物联网让数十亿人接入社交网络,共同创造组成协同共享的诸多经济机会。物联网平台使每个人都成为产消者,使每项活动都变成一种合作。物联网